今年是王乐匋教授逝世20周年,将先生生前未出版的遗著整理出版,使先生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术经验,弘深的人文学养,独到的治学门径,得以传扬,以惠及患者、医者、学者,当是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了。
先生出身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原名王广远,字乐匋,以字名,笔名老匋,别名默庐,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医文兼通,德术双馨,享誉国内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先生幼承父兄之教,承新安王氏家学,早年行医乡里,即以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享誉皖南,被誉为“王伤寒”。临证擅长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等治疗大法;用药讲求“慎”、“轻”、“巧”,灵动活泼。
先生世居新安,受徽文化涵泳,加之家风熏陶,乡儒发蒙,医事之余,研索诗词,醉心翰墨。1985年参与发起安徽省诗词学会,并担任理事,有《题红梅诗》、《题傅青主书丹枫阁》、《题绩溪城南隐张坃》和《诊余诗草》等作品传世。先生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安徽分会名誉理事。擅长行、草、篆书,精于画竹。书法极富书卷气,作品处处能入古,常常出新意,自成一家风格。
先生生前拟出版《老匋读医随笔》、《老匋书论》两书,并拟定目录,写成清稿,业已请王世杰、徐味二老作序,惜乎种种原因,终未付梓。《老匋读医随笔》,名之随笔,即为笔记体文章,不限题材,不拘体例,宛如小品,一篇一篇,自成体系,有读书心得,古方释义,有关于医学流派方面的独到观点,有对某一疾病的认识体会,所选医案也大多为追忆式,夹叙夹议,案话结合,可读性极强。先生行文,开门见山,虽言简意赅,又字斟句酌,且不乏文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再读先生这一篇篇文章,深有此感。
本次整理工作我们本着两个原则进行:首先是尊重原著,尽量保持原貌。其次,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将书稿大体按相关内容分为医验撷秀、方药阐微、医理钩玄、诊余漫录、治学门径5个部分;同时,对文中一些内容作简单说明和注释。最后将先生小传与年谱附录书后,以资纪念。
“医验撷秀”部分,收录了先生诊治风温、湿温等外感温热病的验案;有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则治法的具体实践;还有对重症肌无力、前列腺炎等具体病种的诊治心得。所收录的医案最早可回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最晚至80年代,有近30年的时间跨度,虽然本书不是专门的医案集,但是鉴于先生早年一些诊治外感热病、重症的独到经验,时至当下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故而我们将1968年先生在绩溪伏岭公社的巡回义诊中几则病案也收入本书。
“方药阐微”部分,记载了先生对一贯煎、小青龙汤、大补阴丸等名方的研习、运用心得,尤其是对被誉为仲景第一方的桂枝汤的运用,发明颇多,妙不可言。用药方面,先生虽一贯以轻轻灵动为特色,但对于附子这样的剽悍之品的运用也是有胆有识,尤其是在外感热病中运用附子,别出心裁,正如先生所言“附子之效,难以一一尽举,变通而用之,即有若干热象,亦不避用,总在临证视其时机,配伍得宜耳。”
“医理钩玄”部分,收录了先生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独到观点,精辟论述,有对《内经》教学之余的深入研索,如,“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有对某一医家的深入研究,如“对《伤寒典》外感病几个问题的再研”,“张景岳对动气的认识与处理”,“从张景岳论阳厥转阴得到的启示”等等;有对吴鞠通论治温、陆九芝论治温、清柳宝诒治温特色的横向研究;有对虚实补泻,单方与复方的探讨等等。
“诊余漫录”部分,为先生的一些读医治学所感、所思等,有对古籍的研读,如,读《温病条辨·燥气论》,读《老老余编》;有对王清任等古代医家革新思想的评论;有对某一问题的独到视角,如“谈薛生白耻以医自见”,“从‘探病’以见前辈医风”;有对陶弘景、王安道、傅青主等医家书画艺术成就的提炼概括。
另外,先生平日所撰序文、题词等,观点鲜明,认识独到,如,在为《中医病案学》所写序言中,先生从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研习病案,进而从中探索前人辨证立方之技巧,以拓展自身临床诊治之思路,获益良多。同时指出,前人治案,也多瑕瑜互见,尝有不能尽于人意者矣,论述客观公允等问题。这些已非一般单纯文字应酬,无论从文体还是内容上,都与本书相符,故也收录进来。
“治学门径”部分,记载了先生学习中医的心路历程,读书方法,跟师心得,以及对后学者学习中医方法路径的建言。唐·王冰有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治学、读书的方法十分重要,先生所撰写的,如,为医者最好学点目录学,要勤于动笔,“会意”——才是读书的精要所在,“得鱼忘筌”与“书读千遍”等文确为经验之谈。
身没声名在,多应万古传!虽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20周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宛如昨日,仍然历历在目,在录入、编排、校读先生的一篇篇文稿时,甚至感觉先生就坐在对面,操一口浓重的徽州方言,向你娓娓道来!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新安王氏医学”名列其中。2017年11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新安王氏医学”又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的大好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个中医人都有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中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的使命。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安王氏医学,肇起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薪火传承,历经二百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先生作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继承和发扬他高尚的医德医风、深邃的学术思想、高超的临床技艺,必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新安陶国水写于青弋江畔看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