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购买了华为智能运动手表之后,每天主动运动的意识与行动提高了许多。
现代人对运动的认识逐步加深,在一个物质丰盈的时代,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似乎是锻炼比吃饭重要,至少是同等重要;也一直对别人说,运动比吃饭重要,要坚持啊,自己心中一直也有这个运动的意识,但是一直没能坚持得很好。
一年前流行运动手表,也学着周围的小伙伴们追风一回。偶然间购买到一款华为的智能运动手表,不关心别的功能,仅使用这个运行设定功能,每天1万步的跑步和行走目标。也算是一个强制的监督,并没有给自己太多压力,可以很容易就能实现,而实现之后很显然地感受到运动的益处,因之更愿意主动坚持。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每天仅仅看着目标完成,就有一种快感。
但是自从佩戴运动手表之后也,也出现了另外的一个情况,说起来可笑或者无聊,那就是,如果哪天或者哪次出门跑步时忘记了戴手表,立刻运动的兴趣就会大减。这时候如果出门还不远,就会立即折返回去戴上手表之后再去运动,如果已经走得远了,多半就会因监督目标的消失,行动的趣味会大为降低,而通常就会缩减运动的目标。
这就引发我自己的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运动完全是一个自主的事,按理说认识到了重要性,在理性上对锻炼的益处有着深刻的认知,应该能够做到自律才是,但结果却还是会在缺乏外在监督的时候,而不能坚持。
这里涉及到一个亘古久远的关于“自律”与“他律”的深刻话题。认真思考后我的感触是,对于运动,也许自己还没有上升到纯粹的兴致爱好的地步吧,如果基于完全的兴趣驱动,出于本能与自然的愉悦反应,也许这时就无须外在监督,自己会更愿意自主运动。这其中依旧是基本的人性问题——与本能驱动的自愿行动相比,理性驱动的、带有目的性的驱动力就需要排在的靠后的序次了;也因此之故,与本能相比,理性有时候“靠不住”,是因为“兴之所致”的本能反应往往就是对理性的对抗:兴致是一种快感,一种情绪或者身心愉悦的本能体验,并且是一种即刻获得快感的体验;而理性则是一种诉诸人的大脑的利益计算,其所经过的大脑反应要复杂于直接的、“身心”的本能反应,而且理性计算后的益处往往不是即刻的回报,更可能是经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体验到的回报,这即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对照。所以,理性如果缺乏外在的监督,仅仅依靠自律,其对目标的达成,可能的确存在约束不力的问题。这是基于人的本性生发出的一种认知感触。
再进一步地思考,自律与监督有其对应的目标设定追求,而在目标达致过程中,会涉及目标、利益与回报的过程和结果的匹配问题。可以认为,“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是内在的监督,“他律”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与监督,而监督本身即是一种任务的设定,任务完成本身会带来快感,一个直接的原因是约束的消失。如果任务完成之后会有超过约束消失之外的更大得益,当然就会带来更大的愉悦感,但这可能不是即时的。这两个方面都属于达成目标后的奖赏,这其中有本能也有理性,本能的因素自不必说,理性的因素在于,从外部来说,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是真切的,世人也都给予积极评价;而外在的评价,就是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方式,得到“好的评价”本身即是一种自我实现,——很多人达不到,只有少量人做得到,多数做不到你做到了,缘于比较以及外部评价,就有一种自我实现了的成就感、自豪感。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看到,本能驱动带来的自愿行动、自我约束之下的理性驱动,以及外部强制性监督之下的理性行动,这三者之间,有着层次的差异。我们看到了对于目标追求,诉诸于本能的即刻愉悦,与理性自我约束的目标利益追求,在现实世界中常常存在冲突(所谓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利益矛盾),而在目标结果实现的过程中,基于人性的认知,外部强制监督的可靠性胜过内在的自我约束。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宏大的话题,比如政府与社会公众部门,比如证券市场与投资,一个具有强大内在约束自制力的机制与一个强大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都非常重要,但自律约束相对于外部的约束监督,后者常常更为重要。——除了极少数的圣人之外,对于大多普通人而言,自律约束结果不及外部监督更有效。自制者胜,自知者明,承认人性中的弱点,我们在设计机制时,就应当多借助外部“他律”因素达致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