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床子功奇效著,然味重可令人呕


蛇床子功奇效著,然味重可令人呕

陶国水

今天刘女士给我发微信说自己吃了药以后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这使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这个处方中的药物,我基本上都是常用,而且就单味药物来说,刘女士在以往的处方中都用过。

不妨来回顾一下病史,刘某,女性,30岁,患者有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病史,时有少腹部游走性刺痛,大便时干时稀,便不尽,带下量多色黄,每于经期结束阴道肿痛、阴唇肿胀脱垂,交媾疼痛,前经治疗后诸症渐趋平稳。

2018年5月28日复诊,述近来症情反复,出现大便稀,一日3-4次,经水始净,阴道瘙痒、肿痛,右上肢前壁皮肤瘙痒,有散在红色丘疹,部分被揩破伴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舌红苔稍腻,脉滑,结合病史及既往诊治方案。予司天运气方黄连茯苓汤化裁。处方:黄连10g(后下)、茯苓15g、通草3g、车前子(包)15g、黄芩10g、黄柏10g、芡实10g、穿山龙15g、木瓜15g、墓头回10g、蛇床子10g,生姜3片,大枣5枚(擘),药予7剂。

患者诉,第一次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呕吐,头晕,停药后症状缓解,自认为可能有其他原因,遂2日后再次服药,药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且较第一次重,按患者自己的话说,“熬药时就觉得气味不好闻,有点臭臭的味道,闻了恶心,喝药后胃里面翻江倒海,频繁呕吐,头晕目眩,停药后症状消失

当时听了患者叙述后,我即让她把蛇床子这味药拿出来,再服,未再呕吐。关于蛇床子,我看过一些文献报道它的致吐性,我让患者将药物带来,隔了包装袋闻都有一股臭味。

蛇床子,别名茴香、野胡萝卜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种子之所以名为蛇床子乃因李时珍《本草纲目》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之载述。其味辛、苦,归肾经,具有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诸功效。一般医家多将其作为皮肤病专药,运用较多实际上蛇床子功效很广,如,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

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有三子丸一方,即由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组成。用来主治阳萎,宫冷不孕。清人严洁、施雯所著《得配本草》专门就蛇床子与菟丝子配伍作说明云:蛇床子佐菟丝子,疗阳萎。《本草纲目》言其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蛇床子对滴虫性阴道炎有治疗作用有类性激素样作用,有平喘祛痰抗心律失常作用,还有抗菌、抗真菌作用

正因为它有如此多的功效,我临床很喜欢用它。

蛇床子除了内服,还可以外用,清代名医陈士铎在其《本草新编》中曾说: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得配本草》更指出“外疡湿热痛痒,浸淫诸疮,可作汤洗,可为末敷,收效甚捷,不得以贱品而忽之。”

蛇床子《别录》记载其无毒,《中国药典》认为其有小毒。临床运用,一般情况下,还是安全的。有文献报道其有致呕性,煎药时药气浓烈,比较容易产生恶心,甚至呕吐,另外,剂量大时,会感内热。关于大量后会产生内热感,与相关本草著作记载是一致的。如,本草新编“倘阴虚火动者,服之非宜。”

清人张志聪《本草崇原》对该药的论述,从五运六气角度,别有特色,张氏认为,蛇床子气味苦辛,其性温热,得少阴君火之气。主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禀火气而下济其阴寒也。除痹气,利关节,禀火气而外通其经脉也。心气虚而寒邪盛,则癫痫。心气虚而热邪盛,则生恶疮。蛇床味苦性温,能助心气,故治癫痫恶疮。久服则火土相生,故轻身。心气充盛,故好颜色。

总之,该药作用很广,验之临床也是卓有良效,但是气味重,笔者自己煎服时,发现该药确实有一股刺鼻的臭味,闻之令人作呕,口服时应尽量避免与本来味道苦涩的药物,如黄连等配伍。同时,对于阴虚火旺者,或从五运六气角度,遇火年,或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当值时,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