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及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上)王先琳
一,玉文化的概念
1.什么叫”玉”?"石之美者"!
玉,是一种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的“美石”。
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坚刚无限。
2.”文化”有什么含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非常困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玉文化的概念:
以玉制成的物品称为玉器。以玉器的各种形式、蕴涵、观赏、寓意和审美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及文化现象,称为玉文化。
二,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玉崇拜和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中期,也就是整个夏及商代早期这么一个漫长的区间。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前期是缓慢的、不明显的,这一阶段包括从旧石器起至商代早期;而其后期则是跳跃式的,飞速发展的,这一阶段包括商代晚期及至西周。
玉文化发展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逐渐认识了石中的精品--玉,并赋予其集天地之精华的神奇功能,致使新石器时代玉的雕琢和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原始先民们已能熟练地运用切、割、凿、挖、钻、磨、抛光等工艺技术。
商代,玉器制作工艺已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经两周迄两汉,我国的玉器已举世独步,尤其是汉代已细致地区分出了佩玉、瑞玉、祭玉、用器玉、玩赏玉等不同的类别。
周代玉器作工精良,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品类齐全,较商代玉器有了长足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蜂起,经济繁荣,各区域新兴文化异彩纷呈。随着各区域文化的交汇和融糅,玉器制作和工艺走向成熟和趋同,玉的品类大量增多,玉文化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只有质地坚韧、光泽莹润,色彩绚丽,且组织细密而透明,声色舒扬而致远的美石,才被认为是玉。如产于新疆和田的角闪石,因为白如羊脂,光泽温润,被奉为玉宗玉材而价值连城。
玉被赋予了驱邪攘灾的功能,于是玉刻龙凤,可永保平安;玉雕神兽,可镇邪除灾,成了制玉的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制统一国家,但仅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流传下来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物很少。由于缺少参照物,因此很难对秦代的文物作出明确的断代。从零星出土的玉器来看,与战国精细作工的玉器区别不大,还未见代表性之作品。
到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此时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与观念。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
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
晚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出现分裂,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现今出土明确为五代十国的玉器少之又少。
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兴盛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此时期的玉器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阶段。两宋玉器承袭两宋画风,通常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艺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绘画性、艺术性的转变。此时的皇家用玉品种丰富多样,佩饰类有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
此时期玉器的特点是:玉如凝脂、构图繁复、情节曲折、砣碾遒劲、空灵剔透、形神兼备,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期。
元代社会是一个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中华本土文化受到极大的压制。此时的玉器虽然保持了宋玉的造诣和风格,但却没能继续发扬光大,而是出现回落,其艺术性和加工工艺均显得较为粗糙。元代除碾琢礼制用玉之外,还将玉材广泛地用于建筑和家具,玉器应用范围扩大,数量有所增加。
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
满清出现了“康乾盛世”。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