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观.中国教育现状及问题(四)


 大教育观-中国教育改革概论

第四章. 中国教育现状及问题(四)

四、有关英语问题

 

十多年前,写了一篇《英语自白》,在国际在线发表讨论,当时只是有感而发,没想到早已有众多论者,在痛斥、炮轰英语。后于201181日以《英语,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为题,发表于价值中国网。

以下摘录一些论者对英语考制的评论:

*20031028日人民网>教育>热评酷评转刊杨艾祥《炮轰大学英语考试制度:英语考试“祸国殃民”?》(摘录):

近日,一篇名为“中国英语考试毒瘤”的文章成为各大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转贴这篇文章的南开大学哲学系教师朱鲁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义愤填膺地表示:“英语教学,特别是考试制度误国误民,我深恶痛绝。”

  朱鲁子在他转贴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人学习英语已经背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学习而学习。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人开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的障碍。文章指出:“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

  英语教育引发的问题真是这么严重吗?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地位:至高无上?

  说到英语的地位,重庆某师范大学一位教师总结说:“‘英语不好,就不是好的人才’似乎是一个公认的结论!” 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当技术员、工程师、教师甚至做内勤,无论专业能力,也无论对提高工作业绩的帮助有多大,只要晋职、评职称如此之类,如果英语不好,一切都只能是空谈。

成本:劳民伤财?

  “英语考试已经形成一个年达几百亿的产业,可以与三峡工程头尾17年,静态投资900.9亿元人民币考虑其间物价上涨会增加部分投资,另外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负债会发生一些利息费用,到竣工之时,累计总投资约2039亿元人民币,每年平均100亿左右相抗衡,这是一个巨无霸的工程。”近日,一位网友发布了这样的评论。

据相关统计显示,英语教育市场的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以职称英语考试为例,每年的报名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可达数十亿。托福、GRE、GMAT、雅思等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费用更不用说。就拿托福来说,光是考试费就是800元,如果有10万人报考,其收入也达到8000万元。

  另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是,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平均收费标准是每人每小时20元至30元。与此同时,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10元/万册算,每年可达100亿。

  “所有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费用每年可达100亿,如果这些钱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按每人5000元算,可资助200万个大学生;如果用于小学教育扶贫,按每人1000元算,可以资助1000万小学生;如果用于建设希望小学,按每所100万算,可以新建小学1万所;如果用于西部扶贫或者是下岗职工的困难补助,可以……”有人在为英语培训所耗费的财力算着这样一笔账。

毒害:谋杀人才?

  “现行的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不仅是劳民伤财的问题,关键是谋杀了中国的人才。”本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多次听到这样的声音。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有人用反推法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生4年大学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学英语,由此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更有甚者针对这个问题,把中国为什么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怪罪到了英语学习上,因为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上浪费了光阴。

*2016-11-14人民网》强国社区>深入讨论转发陈中华的《中国要求全民学考英语的现状不仅是在害人,而且也是在误国!》(陈中华,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摘录):

我认为;中国要求全民学考英语的现状不仅是在害人,而且也是在误国!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一个其它的国家像中国一样要求自己的国民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英文的。纵观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则一切都与你无缘,这是不符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和宗旨。

 

而今,不但学生从小学、初中直到大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必考英语,而且人们在出国、就业、评职称等社会生活中也会处处遇到英语的考验。在英语大棒的指挥下,连幼儿园也在搞双语教学,甚至连孕妇都开始外语胎教了。一门外国语言在我们这样有着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中竟抢了如此大的风头,不禁让人想问:它真的有必要被拔到神一般的高度吗?

 

现代化并非英语化,英语是当今世界的最强势语言,很多人因此认为,英语学好了,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英语了,我们国家也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现代化了。其实,这一认识大错特错。印度等前英国殖民地国家英语的普及率都非常高,但这并没有自动使它们发展得更快更好。而法国、日本等更看重本国文化和本国语言的国家反而走在了世界前列。现在,北京人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北京人大都能用英语跟老外对付两句,巴黎人的普遍英语程度可能还不如北京,但我们能说北京作为现代都市已超过巴黎了吗?

全民英语化,只能让中国误入歧途,浪费人力、资源和宝贵的时间,得不偿失。实际上,只要一部分有兴趣、有才能的人掌握了英语,及时全面地把世界上最新的信息转换成汉语广泛传播,并随时协助中国人与外国人沟通,就够了。由政府部门主导或参与的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体系,是英语在中国保持强势地位的基本支撑构架。这些考试掺杂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良性战略意图以及打小算盘的牟利冲动,但总的来说毫无必要地助长了英语在与汉语竞争中的强势气焰。而且,中国式英语教学和考试的基本设计极其陈旧、呆板,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活英语关联度不高的自足体系,结果一代代中国学生学英语、考高分,到实际运用中才发现对英语似通非通、半通不通。

 

全民学英语,全民考英语,英语学习的洋奴化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必须尽快彻底纠正!过分强调英语教学,弱化了母语的掌控能力,严重妨碍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影响了学生多学科的学习能力,对今后学生的能力提高妨碍很大。实际情况是99.99% 的学生在为0.01%的外语人才学生做陪读!要是把学外语的时间用于学汉语,国人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必将得到极大提升。另外,中国政府应尽快废除评职称考英语。

 

职称英语考试1999年成为全国性统一资格考试后,一直以来备受诟病,职称英语根本无法提升考试者的应用能力,与大多数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也关系不大。

 

  当前,职称英语考试滋生出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报名等各个环节都有人钻空子,日渐异化成敛财工具。因此,相关部门应顺应民意和简政放权改革方向,下决心破除既得利益干扰,尽快切掉职称英语这个发炎的阑尾

 

*2006062208:51 转(法制日报)的《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从法律层面进行对英语外语的分析(摘录):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修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惟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惟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外语专业学生还必须学习、考试第二外语;一些地方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点,笔者在此将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称为外语必修制度

  外语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由于语言具有民族性特征,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制进行规范。

  外语必修制度的若干法律分析

  中国现在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语言文字进行法律规范,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在多方面违反以上法律法规。

  1.不懂外语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

  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任何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件。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中华民族儿女却会因为不懂别国的语言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外语必修制度的作用下产生的现实却是:一个中国人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不大,但一个中国人外语水平不高则直接影响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就是读函授、自考本科,也有学位外语考试在卡住你,更不用说读硕士、博士了。由此可见,外语必修制度竟然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不管美利坚民族的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强势语言,中华民族儿女不应该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学习。中华民族的儿女以前仅仅凭借自己的母语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创造优秀文化,现在也能够仅仅凭借自己的母语创造优秀文化。

  2.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涉嫌违法

  对高校的学位授予行为,中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02月制定并于20048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规范。该《条例》对学位授予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第四条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

  ()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五条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六条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从《条例》的以上规定可以知道,学位授予条件分课程考试成绩论文答辩”(学士学位没有要求论文答辩”)学术水平三方面。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学位申请人就有获得学位的法定权利,因为这是《条例》明确规定的,任何高校都无权剥夺。以上三方面显然不包括外语四六级。

  有人认为,高校是不是可以用办学自主权来设定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法律已经对学位授予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可以违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在课程设置种类、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论文答辩的难易程度、学术水平要求等方面。

  3.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涉嫌违法

  对学校的教学用语,我国有多部法律进行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甚至完全用外语教授专业课,甚至用英语在教授中国文学专业课程,还认为这样才体现出学校的高品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实行全英语教学。

  4.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

  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曾要求东北人民学习日语,德国人占领法国以后曾要求法国人学习德语……但那是耻辱!

  有人说,世界上大量知识是用英语表述的,中国要了解世界,与世界接轨,必须要求大家必修英语。可是,难道日本、法国不与世界接轨吗?可日本的英语水平在亚洲是最差的,而法国正在全力抵制英语以保卫法语。难道俄罗斯、德国、韩国、意大利等等国家不与世界接轨吗?可这些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还有众多论者发表痛批英语,比如:

*>教育>炮轰英语教育制度第一人的陈丹青,为什么绝望?

*中国文明网黄德宽委员:语言文字关乎国家安全

*南方周末>学不致用 中国公共外语教育反思_新浪教育_新浪网

*观察者网特刊发阮炜教授2002年发表于《读书》杂志的文章《“英语族”的悲哀》(阮炜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西方研究所所长)

 

*2004011213:55 新浪观察孙绍振:炮轰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作者: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朱鲁子/杨艾祥著的《走火入魔的英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1版)等等,都较深入露骨的揭露批判了英语问题。

既然英语这么大的问题,我们要从其根源及在中国发展历史上来追索一下:

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盎格鲁人(Angles)、萨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趁罗马帝国衰落入侵了大不列颠岛。这些部族与欧洲大陆的日耳曼同胞相隔离后,又经历七国时代,约经三百年相争融,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即英语English(盎格鲁人的语言),称为古英语。古英语时期,约从450年计到1150。这个时候,中国汉语已比英语早N千年形成,并经历了汉唐鼎盛时期。

8世纪末,丹麦人大批入侵英国,在其东北部建立丹麦区,持续了近300年,当时所带来的斯堪的那维亚语对英语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蒂公爵侵人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建立了诺曼蒂王朝,在诺曼蒂王朝统治期间,英国实际上存在着三种语言,法语是官方语言;拉丁语是宗教语言;英语则是下层社会劳动者用的世俗语言。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使得英国得以摆脱法国的统治和压迫,英语逐渐恢复为官方语言的地位。称为中古英语,约从1150年计到1500年。

现代英语时期,约从1500年至今文艺复兴的兴起标志着从中古英语开始进入现代英语时期,英语大量吸收、借用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概念等词汇,大大的丰富了英语的词汇系统。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英国国力大增。开始向外扩张,到处掠夺殖民地,英语也随之侵入,其中产生最主要殖民地是美国,美国英语也就随之产生。

目前,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有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百慕大、牙买加等等;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等。可见,现代英语的“语言侵略”是多么凶猛。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随后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一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列强的语言文化侵略也随这而来。1862年,同文馆开设立,仅设英文馆,随后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湘乡东山精舍方言斋和京师译学馆等。这些外国语学校,大多设有英、俄、德、法、日语等科目。

1922壬戌学制”(1922)在条件允许的地方,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英语和日语)。

“壬戌学制”中,英语教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与国文并列甚至超过国文。……中国人开始搬石头砸自己脚,这时,大多是被迫的。

纵观1870-1949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出国留学,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但是,帝国列强接受中国留学生,其目的是为培植在华代理人,以便操控中国社会的进展,其中,从商业等方面也捞取很大好处。

比如“庚子赔款”,鉴于“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清政府多次交涉,要求核减退还。19087月,美国政府决定:从19091月起至1940年止,将其中的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余美元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但又规定:退款只准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可见,美国“退款兴学”之用心。据据当时美国一谋士供认:“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国家就能够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就能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俄语力压英语几乎成为唯一的外国语。中苏交恶后,全国俄语教育规模开始收缩。奄奄一息的英语迎来了短暂的喘息。

1964年颁布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语种比例"。这是首次明确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第一外语"的地位。到1966年,全国高等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达74所。1967年教育部拟定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规定英语课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有的学校也可以从初中一年级起开设。中国人第二次搬石头砸自己脚,这时,没人逼迫的我们呵。

1978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不久下达《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 “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学习外语”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和青少年的实际行动,全国出现了学习外语的热潮,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尽管尚处于恢复阶段,但每年还是拨出大量经费来发展外语教育事业,引进添置电化设备、图书资料,聘请外籍教师,扩建外语院校校舍,创办出版社,改善外语教科书印刷出版工作等等,为发展外语教育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经过五年的努力,到1984年底,全国外语教育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中国人第三次搬石头砸自己脚,这时,也没人逼迫我们啊。为何还要这样?

197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外语科目。当时规定外语科目成绩虽然暂不记分、仅作参考,但从此外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从1979 年起到1983 年,高考中外语成绩分别按10%30%50%70% 100% 记入总分。

1987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和样题, 并首次举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就是令后世大学学子头疼万分的英语四六级问题的开始,1989 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首次举行。

各种《意见》,“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学习外语”这本来都很好,但为何要规定全民学?并且逐步发展为全民英语考制呢?

渐渐,建成了规模巨大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外语教育网……

业余外语教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中央电视台的英语、法语教学和星期日英语、日语的节目吸引了上百万的外语学习者。各种城市电台都开设不同程度的英、日、法、德、俄语广播讲座,连一些中小城市的电台也有外语广播教学节目。至于夜大、各类外语学习班、补习班、函授班,则遍布全国,不胜枚举。

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外语学习者……

拥有一支几十万人的外语师资队伍……

中国人开始为英语疯狂了,有的真疯狂,有的假疯狂,有的被迫陪人疯狂!

几十年来,英语一直在残害中国一代又一代,尽管有“2017年起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动向,但实质是以等级计入高考成绩,并未未触动“全民英语考制”的根本。

英语,属于外语,我们中国不但要学英语,其他外语同样也要学。但是,不能强迫全民去学,不能把升学、就业、评职等同“英语考级”挂钩。我们要深入教本质,结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和创新教育,让真正喜欢外语的,有语言天赋的一部分人去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