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庙会文化


据民国时期的《汉阴县志》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前全县庙坛寺观有177处。许多老人回忆,凡大一点的庙宇都年年办庙会。比较著名的庙会有:城东的吕祖祠(又名祖师殿)农历三月初三庙会,水云寺(又名白衣庙)三月初九庙会(吕祖祠庙会和水云寺庙会相连,后来统一称作“三月三”庙会),城北的菩萨泉二月十九庙会,月河北丰都殿的正月十九日庙会,涧池衡寿宫(又名泗王庙)六月初六庙会,双乳白庵庙“二月二”庙会(民国后曾一度将“二月二”庙会移至蒲溪举办),中坝娘娘庙六月十八庙会,铁瓦殿六月二十三朝山庙会,铁佛寺六月十九庙会,石条街黑龙洞的九月十八庙会等,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当数城东“三月三”庙会,其次是城西“六月十八”娘娘庙会、涧池“六月六”庙会、双乳(及蒲溪)“二月二”庙会、铁瓦殿六月二十三朝山庙会和北山黑龙洞“九月十八”庙会。
汉阴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与佛教寺院、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集市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休闲活动,如民间文艺演出、杂耍游乐、体育竞技、民间工艺品展示等。于是逛庙会成了汉阴人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各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旧时,赶庙会的摊点琳琅满目,遍布山坡,以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民间工艺品和各色各样的儿童玩具最吸引游客。茶馆、酒肆、小吃摊当鳞次栉比,生意兴隆。民俗、民间文艺展示,交相辉映。各种农具、牲畜交易场,以及衣帽鞋袜和家庭用具的摊点,也都是围满群众,嬉笑声、吆喝声直传会场内外,吸引着赶会者。外县外州外省客商云集,既带来了汉阴稀缺的工业品,又带走了汉阴的特色产品。庙会的香火很旺,善男信女来自左邻右县和本县的四面八方,两支成百上千的队伍最为打眼:一支是手拿香烛,背着祭品,端着小板凳,三步一拜,七步一叩的“烧哑巴香”队伍,一支是打着“朝山进香”旗幡,请一班歌手,边拜边唱,谓之“烧唱香”的队伍,场景异常壮观。古老的庙宇檐墙映衬着蔚蓝的天空,苍翠的碧柏守卫着神圣的殿堂。点缀在红砖碧瓦间的,是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迥异的多品种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各种市井元素融汇成一幅绝无仅有的民俗画卷,鲜明的地方特色绘成一幅胜景,恰似汉阴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样以来,便形成了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再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管叫它庙会文化。庙会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不断衍进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成为了集旅游、商贸、娱乐于一体的盛会,成为展示汉阴民风民俗与特色文化的民间节日。
庙会文化,是汉阴的特色之一,也是汉阴的财富,意义更巨大。为了保护、传承、发展汉阴庙会文化,鄙人有以下建议:
其一,不可再像“文革”那样驱散庙会,或打压庙会,降低办会规格,只能因势利导,加以改造。“三月三”会宜恢复县办,其他重要庙会,宜在镇乡村的领导下承办。政府及其部门不应放弃领导,而要加强领导。
其二,不要把庙会办成单纯的商品或物资交易会,应办成民俗文化节,恢复庙会的本来面貌。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的古老载体,庙会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民俗特色越鲜明,越能吸引老百姓,庙会经济也就越成功,希望庙会的举办方能以更高的标准、更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庙会文化,打造出雅俗共赏、健康文明的汉阴庙会文化品牌。
其三,庙会关系民生,应加强群众的参与性。人民群众是庙会的主人,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才有吸引力,也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庙会可以请公众人物露面,但更主要的是看乡间里的文化“能人”,要给普通老百姓一个发泄自己欢乐感情、展示自己“绝活”的机会。
其四,庙会是节日品牌活动,要有社会参与。目前很多庙会的摊位租价太高,当地商家难得入住,最终受影响的是庙会整体社会形象。庙会本身的属性是节日文化,应该从社会影响中获得效益,而不能光靠本身的商业运作。要相信文化的力量,只要把民俗文化做足了,做好了,庙会影响就会大,社会参与度与支持度也就越大。
(载李家成著《汉阴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