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军
谈论成功与美德的辩证问题,我们来看一个美德故事《寻找103年前失踪的“丁龙”》(摘自央视4频道《华人世界》2009-03-31)。
保罗和米亚夫妇俩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来到中国,他们正在寻找一位103年前失踪的丁龙。
哥伦比亚大学有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评选奖,这项奖是汉语学奖,是以一位中国人命名的奖项——“丁龙汉语讲座教授”。丁龙是谁?这正是保罗和米亚夫妇俩苦苦寻找答案的一个人。
丁龙在1875年,从中国广东来到美国,成为美国第一代华裔劳工,他的主人叫卡朋蒂埃。
卡朋蒂埃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系,成绩优异,后来成为一位美国大亨,声名显赫。他创办了加州银行,担任总裁;又创建了奥克兰市,并自任市长。
有一天,卡朋蒂埃大发酒疯,解雇了所有仆人,包括丁龙。第二天早上清醒后,无比懊丧,不知以后该如何继续生活。令他惊异的是,丁龙像往常一样,为他端来了早餐。他忍不住问他:“我对你这么不好,你为什么不走?”丁龙说:“孔子教导我们要忠诚,我不能这样突然离开你。”在丁龙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却让这位暴戾的美国大享感动万分,从此卡朋蒂埃再不把丁龙可以颐指气使的仆人,当作终身可以信赖的朋友。
丁龙为人宽厚,待人友善,平日只是安静的做事。
在卡朋蒂埃晚年的时候,问丁龙:“你这么多年忠心耿耿,希望有什么回报?”丁龙回答说:“希望美国人能更多的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
于是,卡朋蒂埃向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去信,希望建立一个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一项汉语学奖,要以一位中国人命名的奖项。唯一的条件就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并且保留追加捐款的权利……”
卡朋蒂埃试图说服校方同意设“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奖项,在信中提到:“丁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在我有幸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绅士中,如果真有那种生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他就是一个。”
1901年6月,卡朋蒂埃向哥伦比亚大学捐了10万美元。同时,丁龙也捐献了自己的1万2千美元积蓄。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Seth Low接到这笔大捐款,异常兴奋,随即在1902正式创立了传授中华文化机构和“丁龙汉语讲座教授”奖项。
后来,有上万人中国人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仅有四位汉学家获得这个荣誉。
丁龙旧照
该图片来自《面向21世纪网》
《寻找103年前失踪的“丁龙”》故事反映了一个出身寒微、美国第一代华裔劳工丁龙,虽然自己没有多大的本事,但是他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诚主人,主人帮他实现了梦想,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奖项。
《寻找103年前失踪的“丁龙”》故事给人启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过去是深入人心,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与什么人相处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个人做人做事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使人由低贱人变成高贵人、由无能力人变成有能力人、由平庸人变成成功人;美德是一种心灵美、人格美或言行美,一个人心存美德而表现于言行,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帮助或赞誉,自己不想成功也要成功。
《寻找103年前失踪的“丁龙”》故事看似讲的是美德故事,其实讲的是成功故事或成功之道。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有智慧外,还要有美德。凡是有美德的人都讲“忠诚”、“诚信”或“信誉”,都有较大的智慧、智能或能量,都能按伦理、常理或天理做人做事,看似这样的人有些愚蠢,其实不然,这叫“大智若愚”。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让自己有美德,美德是成功的软实力、有机肥或生物药,是成功的内贤助、好帮手或送福星;有美德的人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左右逢源、顺风顺水或心想事成,反之,无美德的人使自己左右为难、磕磕碰碰或事与愿违。
在现实生活中,美德能提高人的素质、能力或形象,有美德的人说话好听、行为好看、做事好办,让他人喜欢、支持或追随,很有可能获得较多、较大的成功;缺德会降低人的素质、能力或形象,无美德的人说话难听、行为难看、做事难办,让他人厌烦、厌恨或厌恶,很有可能遭到较多、较大的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有美德的人总是以赞美、敬佩或羡慕的心理对待他人的成功,是以互让、互助或互利的心态促成他人成功,是以共勉、共赢或共享的态度处理成功问题;无美德的人总是以诋毁、蔑视或嫉妒的心理对待他人的成功,是以自私、自利或自顾的心态阻挠他人成功,是以独霸、独赢或独享的态度处理成功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美德的人往往靠采用正常、正当或正规的手段获得成功,利人利己而带来安全、安乐或安康,始终巩固成功;无美德的人往往靠采用强硬、卑鄙或恶劣的手段获得成功,害人害己而带来危机、危险或危害,始终面临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有美德的人为了成功总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或实事求是,而无美德的人为了成功总是耍小聪明、做小动作或弄虚作假,因此,两种人相比较,有美德的人时常会吃亏。对此,有美德的人要坚信有美德没有错,错的是无美德的人,俗话说得好:“吃亏是福。”、“吃得亏打得拢堆。”、“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然而无美德的人不懂这样的道理,由于自己做了亏心事,必定会过着担惊受怕、惶恐不安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有美德的人要学会与无美德的人之间的相识、相处或相争,无美德的人并非没有美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道德观或世界观,从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美德、道德或观念,因此,有美德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理解他人、正视他人、宽容他人或忍让他人,而不要一味地纠正、排斥或打击无美德的人;无美德的人并非没有长处,无美德的人尤其是获得成功的人,在为人处事中通常比较油滑、狡猾或狡诈,看似其语句是贬义,其实是做人做事的一个“长处”;有美德的人与无美德的人相处既要团结又要斗争,无论是团结还是斗争都要讲原则、法则或规则,讲正气、正义或正言,讲谋略、策略或方略,讲道理、常理或天理,讲天道、地道或人道,等等。
该文章摘自《辩证养心》文稿。作者QQ:651759403
作者简介:李崇军,男,1960年12月生,籍贯重庆江津,现居住地四川洪雅。中共党员,单位四川省洪雅县工商联,曾任职务副主席、秘书长,曾在武警部队15年,上过军校,大专文凭,任过指导员,到地方工作曾在县纪委工作15年。本人热爱理论研究,现正在撰写一部50万字的文著《辩证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