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改后的名称来看,旅游地更名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借名、复名、改名。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和适用条件。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主要由更名行为的对象和环境来决定,有时也受更名行为的主体和受众的影响。
第一种方式是借名。即借用别名,意为借用境内其他自然景物、历史名胜、著名人物或重大事件的名称。最常用的是引用风景名胜的名字,“小”题“大”做,以名扬名,是旅游地更名中使用最多的方式。如福建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海南通什市改名五指山市、江西星子县改名庐山市、甘肃天水市 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湖南酃县改名炎陵县、云南剑川县上兰镇改名老君山镇、湖北兴山县高阳镇改名昭君镇。该方式的好处是容易提高知名度,凸显核心吸引物;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容易以偏概全,让游客形成该地只有某一处景区的刻板印象,对其他景区形成遮蔽效应。例如,部分游客认为石林县只有石林景区,其实除了石林之外还有石头寨——糯黑村、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风景优美的岩溶湖——长湖等旅游吸引物。
第二种方式是复名。即复原古名,意为恢复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称或古时候所属地域的名称,多少带有旧题新做的意味。这在历史悠久、古名影响力大、认同感强的旅游地常采用,尤其适用于名胜古迹保存较为完好的旅游地。如云南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曲靖市菌子山更名英武山、湖北襄樊市更名襄阳市、山东省苍山县更名兰陵县、辽宁葫芦岛市兴城古城更名宁远城、吉林北大湖更名北大壶、安徽宿州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河北邯郸市毛遂故里东营村更名毛官营村、河南平顶山市石人山景区更名尧山,以及提出更名设想的湖北仙桃(拟恢复曾用名“沔阳”)、湖南新晃(拟更名为“夜郎市”,在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贞观八年设夜郎县)。该方式的优点是容易唤起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的客源群体的认同,不足之处是有些古名的时间适应性较差,对新生代旅游者的感召力不强,有些缺乏与之相关的旅游吸引物,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第三种方式是改名。即改用新名,意为采用一个本地原来没有出现过的名字。这通常是凸显特色,他题我做,抢占先机,借名立意,借势营销。该方式的难度较大,使用频率较低;但若能出奇制胜,巧妙使用,则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旅游地改名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云南中甸县更名香格里拉、浙江淳安新安江水库更名千岛湖、福建建宁金铙山更名闽江源、山东沂水四门洞景区更名地下荧光湖景区和萤火虫水洞旅游区、湖北丹江口市原双龙峡景区更名太极大峡谷、湖南岳阳南湖旅游度假区更名为洞庭湖旅游度假区、江西井冈山笔架山景区将更名杜鹃山景区、广西防城港十万大山魔石谷风景区更名为蝴蝶谷风景区、重庆涪陵石夹沟景区更名为武陵山大裂谷景区等。中甸县引入国外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名字,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为中甸县赋予了世外桃源、理想家园或类似的意义,从而对世界范围内的游客产生影响力;该辖区内的碧塔海和属都湖两个独立的景区合并后更名为普达措国家公园,突出了藏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崭新的经营理念,成为当地的龙头性旅游地。(来源:李庆雷等.旅游地更名现象的理论透视[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3):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