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从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脸谱化的单一性格塑造到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对复杂人性的立体塑造转变的理论大旗是什么?我认为是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这是我读过的感触最深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
刘再复在这本书中主张人的内心是二重组合的,作家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要充分注意时空变化而产生的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性,要让读者感受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善与恶、美与丑两种心理能量的相互撞击、相互转化。他认为人的各种性格元素有无数种组合的可能性,可形成各种不同比重不同形式的二重组合结构,这种二重组合的性格内部具有深刻的矛盾性,可以充分反映人物性格的内在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本书对小说创作的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及内心世界的审美化阶段等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和中外文学史中人的观念的变迁进行了梳理,让读者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文学创作理论有了全面的认识。
这书后的中国小说基本上看不到单一性格的脸谱化人物。
讲实话,这本书对我报考四川大学文艺批评方向研究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虽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弗洛伊德心理学、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接受美学、结构主义等大量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传入中国,但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刘再复、李泽厚的美学理论,并撰写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如《阿城小说审美论》、《论近年来人物论小说批评的文化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