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即个人对个人,又称点对点网络借贷 ,以公司为中介机构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借款方可自行发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款,可以是无抵押贷款或是有抵押贷款,而中介一般是收取双方或单方的手续费为盈利目的或者是赚取一定息差为盈利目的的新型理财模式。
自2007年国外网络借贷平台模式引入中国以来,P2P网贷在中国经过了10年的发展与改革,从引入到摸索,从摸索到发展,从发展到高潮,从高潮到规范,P2P网贷行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过渡期。当所谓的七年之痒已经过去,当P2P网贷行业众人皆知,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从“零数据”到“大数据”,但是随着平台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所带来的资金困局等现象开始逐步显现。行业不断爆发的爆雷跑路风险事件,似乎让人们感到了这个行业的寒冬和发展困境,综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自2007年—2018年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风起云涌
2007年—2012年(以信用借款为主的初始发展期)
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上海成立,让很多敢于尝试互联网投资的投资者认识了P2P网络借贷模式,其后一部分具有创业冒险精神的投资人随之尝试开办了P2P网络借贷平台。全国的网络借贷平台大约发展到20家左右,活跃的平台只有不到10家,截止2011年底月成交金额大约5个亿,有效投资人1万人左右。
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创业人员都是互联网创业人员,没有民间借贷经验和相关金融操控经验,因此他们借鉴拍拍贷模式以信用借款为主,只要借款人在平台上提供个人资料,平台进行审核后就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借款人基于授信额度在平台发布借款标。但由于我国的公民信用体系并不健全,平台与平台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随之出现了一名借款人在多家网络借款平台同时进行信用借贷的问题,最为著名的是天津一个网名叫坦克的借款人,在多家平台借款总额高达达到500多万,这笔借款最终因逾期成为各个平台的坏账。
基于以上问题的重复叠加出现,各个网络借贷平台于2011年底开始收缩借款人授信额度,很多平台借款人因此不能及时还款,造成了借款人集中违约。以信用借款为主的网络借贷平台于2011年11月—2012年2月遭遇了第一波违约风险,此时网络借贷平台最高逾期额达到2500万,诸多网络借贷平台逾期额超过1000多万,截至目前这些老平台仍有超过千万的坏账无法收回。
第二阶段 云卷云舒
2012年—2015年(以地域借款快速扩张自融高息为主的风险爆发期)
这一阶段,网络借贷平台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具有民间线下放贷经验同时又关注网络的创业者开始尝试开设P2P网络借贷平台。同时,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开始开发相对成熟的网络平台模板,每套模板售价在3到8万左右,弥补了这些具有民间线下放贷经验的创业者开办网络借贷平台技术上的欠缺。基于以上条件,此时开办一个平台成本大约在20万左右,国内网络借贷平台从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截止2012年底月成交金额达到30亿元,有效投资人在2.5到4万人之间。
由于这一阶段开办平台的创业者具备民间借贷经验,了解民间借贷风险。因此,他们吸取了前期平台的教训,采取线上融资线下放贷的模式,以寻找本地借款人为主,对借款人实地进行有关资金用途、还款来源以及抵押物等方面的考察,有效降低了借款风险,这个阶段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业务基本真实。但由于个别平台老板不能控制欲望,在经营上管理粗放、欠缺风控,导致平台出现挤兑倒闭情况,2013年投资人不能提现的平台大约有4、5个左右。
这一阶段,网络借贷系统模板的开发更加成熟,甚至在淘宝店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前期的网络借贷平台模板。由于2013年国内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很多不能从银行贷款的企业或者在民间有高额高利贷借款的投机者从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看到了商机,他们花费10万左右购买网络借贷系统模板,然后租个办公室简单进行装修就开始上线圈钱。这阶段国内网络借贷平台从240家左右猛增至600家左右,2013年底月成交金额在110亿左右,有效投资人9到13万人之间。
这阶段上线平台的共同特点是以月息4%左右的高利吸引追求高息的投资人,这些平台通过网络融资后偿还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或者投资自营项目。由于自融高息加剧了平台本身的风险,2013年10月份这些网络借贷平台集中爆发了提现危机。其具体原因分析如下:10月份国庆7天小长假过后,很多平台的资金提现积累到了几百万以上,由于这些平台本身没有准备或者无法筹集现金应对提现,造成追求高息的投资人集体心理恐慌,集中进行提现,使这些自融的平台立刻出现挤兑危机,从2013年10月—2013年末,大约75家平台出现倒闭、跑路、或者不能提现的情况,涉及总资金在20亿左右。
国家表明了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态度,并在政策上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很多始终关注网络借贷平台而又害怕政策风险的企业家和金融巨头开始尝试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组建自己的P2P网络借贷平台。2014年年末月成交量会达到300亿左右,平台数量达到1300家左右,有效投资人会达到50万人左右。
在这个泥沙俱下包装光鲜、广告满天、学术明星站台的市场里,一些平台缺乏可靠的“发标项目”,就将投资者资金和自身关联公司相匹配,让投资者承担经营投资“双风险”;一些平台尚未建立自主信用审核体系,对于借款人还款能力把关不严,致使延期兑付情况严重;一些平台借“0元购”概念大搞网络传销,长期将短期借款资金与长期投资资产错配,甚至垒起“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在P2P行业的强监管时代下,上述问题平台必然面临淘汰出局的最终结果。其实,自从2014年进入发展快车道以来,在经历了多轮市场“淘汰赛”后,P2P行业内正常运营的平台从最高时超过5000家降至不足2000家。
第三阶段 雷霆之怒
2015年—2018年(以平台跑路频发和监管补位整治的动荡时期)
P2P网贷行业在这个阶段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弥补了当前中国传统金融业务上的缺失。据《2015-2016年P2P网贷理财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全年网贷成交量(2528亿元)增长了288.57%,至2015年底,网贷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805.65亿,同比增长258.62%;历史累计成交额16312.15亿元。而随着网贷成交量稳步上升,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也随之同步走高,截至2015年12月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4394.61亿元,相比 2014年的增长幅度为324%,这意味着网贷行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
随着P2P平台的飞速发展,整个行业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P2P诈骗平台”也成倍上升。整个P2P 行业风声鹤唳,不断曝出的风险事件,因e租宝、快鹿、中晋等“害群之马”,包括P2P 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几个月受到巨大的压力,整个行业的声誉面临被污名化的趋势。让人们对P2P 行业谈“P”色变。P2P 行业遭遇滑铁卢式的信任危机,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P2P 圈钱、跑路”的代称。2015年,非法集资涉案金额河南第一,四川第二,从2015年1月至9月全国涉嫌非法集资的立案就在3000件左右,涉案金额超过1500亿元,河南省涉案金额约300亿元,四川省约180亿元,对整个地方经济、社会稳定都产生重大影响,除河南、广东、江浙等传统高发地区外,山西、北京、河北、四川、重庆、新疆的案发数量迅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6 年3 月31 日,我国P2P 网贷平台累积3422家,其中正常运营平台1705 家,问题平台数1717 家,问题平台数从2011 年开始冒头,随后呈几何倍数增长趋势。截至2016年3月底正常运营平台共有1705家,相比于2015 年底的1742 家减少了37 家。从问题平台来看,2016 年第一季度末问题平台高达1717 家,占总体平台数量的50.2%。在被誉为“史上最严监管年”的2017年中,银行存管、信息披露等合规业务先后成为了P2P平台的“标配”,行业门槛大幅提高,市场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叫停P2P平台的校园贷业务,并支持银行进入校园贷市场。尽管政策上已经禁止,但是仍有平台继续为高校学生提供借贷业务,就在近日还有400多名学生因欠款未还,而被平台起诉的事件曝出。
但是行业监管政策还是明显滞后,在2016年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才明确表示:P2P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提供增信服务”,所谓增信服务,就是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息,就是平台自担保,投资人有“自行承担借贷产生的本息损失”的义务。首创于西方的P2P是无抵押无担保的纯线上模式,其进入中国之初,并不受重视,老百姓也不认可。有感于此,2009年上线的红岭创投开启了担保公司垫付本金模式,而一年后成立的人人贷,则借鉴银行的风险准备金制度,首创了P2P行业的风险拨备金垫付机制,随着“刚兑”成为行业惯例,P2P进入爆发期,开始“猥琐发育”野蛮生长。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踩着法律法规红线入场图谋不轨的人仍然趋之若骛,造成新的雷崩浪潮。
2018年国内多家P2P平台接连“爆雷”。据网贷之家数据,6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80家,其中问题平台63家,停业平台17家,P2P风险暴露呈加速态势,包括提现困难、经侦介入和跑路,平台停业或转型。问题平台数量达到了一年以来的新高。从7月份数据看,已有至少10家平台被经侦介入调查,更多的平台正在以恶性的方式退出,行业风险急速扩大。国内著名网贷平台唐小僧“跑路”,与唐小僧齐名的联璧金融也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至此,国内民间四大高返平台——钱宝网、雅堂金融、唐小僧、联璧金融“全军覆没“。三三宝利来、意隆财富等大平台也均爆雷,小平台更是几乎天天扎堆出事--跑路、失联、清盘、提现困难等,从近期“爆雷”的平台来看,上海和杭州已成为涉刑重灾区。伴随着媒体的推波助澜,投资人的恐慌情绪大概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唱衰声不绝于耳,质疑声此起彼伏,恐慌性兑付又不断加剧了平台的危机,相信未来半年还会有大量的P2P平台光荣或悲哀的倒下。。。
在当前鱼龙混杂的理财市场上,一些公司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行庞氏骗局之实。它们通过高息揽储,用新进资金兑付旧资金利息,一旦新资金的进入速度放缓,就徘徊在崩盘的边缘。来自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监测显示,2018年5月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互联网金融网站有3377个,比4月上升8.5%,比3月上升24%。2018年上半年,P2P网贷行业活跃借款人数估计在1150万人左右,人均借款额9.1万元,同期活跃投资人约1080万人,人均投资9.7万元。但6月份的投资人活跃度继续呈下降态势。据零壹财经统计,2018年6月,行业活跃借款人士估计在392万左右,同比减少11.5%,环比减少2.0%;投资人数则在395万人左右,同比减少13.8%,环比增加6.5%。
第四阶段 电光石火
2018年以后(以行业规范强力监管的调整恢复期)
互联网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之一,P2P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里一个重要的分支,所以P2P的地位不言而喻。借用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现阶段P2P行业只是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但是未来它必将成为金融行业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市场资金面正呈现周期性紧张局面:央行流动性工具到期、银行年中大考、政府债发行缴款,又恰逢美联储加息,进一步推高市场利率,给互金平台带来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第一是坏账风险。部分P2P公司的高坏账率一直是公开的秘密,无抵押小额现金贷的坏账率会更高一些,第三方暴力催债公司也相机而生。
第二是资金风险。部分互金平台的资金并不是直接从出借方账户划入借债方账户,而是由平台经手。可能面临的问题是,一旦公司经营不善,资金毫无保障。
第三是舆论风险。互金行业本身草木皆兵,稍有风声就容易发生资金出借人挤兑。借债方中不少是还款能力弱的年轻人,还有一些并不打算还款的人,一旦暴力催债,互金公司将直接被推向风口浪尖。
第四是政策风险。只有严格把自己定义为信息中介的P2P平台才能‘留下来’,P2P公司已被定性为中介公司,不能搞资金池,也不能搞自融为关联企业输血。
互金行业加速洗牌的阶段已到来,资质审核将更加严格,互联网资管、互联网保险等政策界限标准非常清晰,有牌照才能做,没牌照就是非法,另外运作中不合规的、涉及灰色的平台将被逐步淘汰,投资大环境会越来越安全。事实如此,仅以此就否定网贷行业的前景和未来未免太过武断,且不说在这些暴雷的平台中有多少打着P2P幌子的“非法集资”、“线下理财”、“庞氏骗局”,洗牌整改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去激浊扬清的洗涤,才能将害群之马的劣币逐出市场,才能为更多踏踏实实合规运营的良币提供更健康明朗的发展环境。毕竟,坚守国家监管要求、合法合规运营的P2P平台才是行业的大多数。
P2P 网贷和任何一个创新行业一样,诞生之初都经历了一段疯长期,包括国家相关监管政策也是经历了循序渐进的研究阶段才陆续出台。因此,现有的P2P 网贷行业是有泡沫的。挤掉行业泡沫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净化,但也需要依靠强势的外力作用,近期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原定于今年6月底完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仍将继续或延长到2019年6月,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监管部门对这个行业还是持认可和鼓励态度的。虽然相应的征信体系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国家支持网络借贷的大背景下,P2P平台只要不搞资金池,不搞自融,坚守行业自律,必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