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知名评论人、新媒体营销和品牌传播专家,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
前几天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可谓是吸睛无数,如“昆仑”AI芯片的亮相、首款量产L4无人车“阿波龙”第 100 辆下线,以及百度小程序的推出等等,每一个拿出来都会给业界带来重磅影响。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阿波龙,这也是李彦宏宣讲的重点。
“造车和写PPT不一样,造车经常会有延迟交付。但是今天,我们过去吹的牛实现了!” 这是李彦宏的开场白,暗讽另外一家公司时,李彦宏也不忘记突出自信------吹牛不要紧,关键看你有没有实力兑现。插个题外话,为何我老觉得“阿波龙”这个名字和贾跃亭的“法拉第”具备一样的“山寨”味道呢?不过从现场公布的信息来看,阿波龙明显比法拉第靠谱太多。
接下来的几天,媒体几乎都是一边倒的对百度进行盲目吹捧,在风格和角度的选取上可谓“挖空心思”,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百度的牛逼。从某种意义上讲,阿波龙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至少它可以让某些人看到百度回归BAT阵营的希望。但我的看法却比较务实,我认为,阿波龙虽然体现了百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过人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就无懈可击,更不意味着这可以帮助百度达到匹敌阿里和腾讯的市值。
一,阿波龙算L4的水平吗?
如下图所示,这是业界公认的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目前全球顶级的水平也就是L4,在这次大会上,百度也对外宣称阿波龙已经具备L4的水平。那么事实到底如何?
我认为,有限场景下的测试并不完全说明问题,就像软件一样,如果不经过海量用户、大规模的测试,很难发现潜在的问题。针对百度无人驾驶技术和其他无人驾驶技术的对比测试,我们找到了一组数据。从测试结果来看,百度的水平基本处于中游。而全世界做的最好的Waymo,也就是谷歌的兄弟公司,目前仍不能说完全实现了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更何况百度?(数据来源:http://www.ctoutiao.com/509928.html)
DMV2017年度最新自动驾驶测试报告
二,无人驾驶一定比人类驾驶更安全?
另外,在我们的印象中,无人驾驶以高科技为依托,理论上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不过看了上面的数据,我对此表示质疑,相信很多人也持有和我相同的看法。
从理论上讲,人对于交通状况的判断、对路况信息的分析相比机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这些信息是“离散”的,缺乏“标准”。这和阿尔法狗打败人类不一样,因为围棋是一项规则确定的游戏,所以机器能胜过人,但是在规则不确定的情况下,机器必须要完成海量的“穷举”工作,才能得出结论,在算力有限的情况下,这未必比人类强。事实上,人类的大部分交通事故都是因为酒驾、超速等危险驾驶行为酿成的,如果这些行为得到有效管控,人类驾驶的安全性还会大幅提升。
数据还显示,Waymo 从每 1300 英里(2015 年)到 5000 英里(2016 年)到 5596 英里(2017 年)干预一次,提升的幅度越来越小。换言之,越往上无人驾驶面临的瓶颈越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提升硬件水平,二是对软件进行升级,这两点我们下面还会详细分析。
总之,无人驾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类驾驶的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安全性上更胜一筹,大规模的量产、商用仍需谨慎。
三,无人驾驶的技术瓶颈、潜在风险、维护成本
对于巨头来说,测试数据可以用来帮助他们寻找Bug,完善系统。所以,接下来我想系统的谈谈无人驾驶的技术瓶颈、潜在风险以及维护成本。
首先说技术瓶颈,上面提到,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将综合影响自动驾驶的表现,这一点如何理解呢?以百度为例,据介绍,百度的无人驾驶是个庞大的系统,涉及百度大数据、地图、人工智能、百度大脑等一系列技术,还要外加一系列的硬件设备,如摄像头、激光雷达、传感器等等。其中,硬件设备负责多角度采集数据,然后提交给软件进行处理,之后软件将发出信号,用于控制汽车的转向、油门、刹车等等。所以,无人驾驶要想突破技术瓶颈,必须多方面兼顾,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不理想,都会拖后腿。
再说说潜在风险,如上所说,人为干预的频次将直接反映无人驾驶的安全水平,试想一下,如果无人驾驶出现运行故障,而驾驶员因各种因素未能及时介入,极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后果。所以,无人驾驶并不能让人放松警惕,更不意味着人能完全信赖机器。从之前特斯拉的事故来看,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无人驾驶可能会影响人的正常判断,试想一下,如果大规模的普及无人驾驶,是否会导致人类的驾驶水平、反应速度越来越低?
除此之外,如果硬件出现故障,或者因外部因素导致硬件无法正常工作(比如摄像头沾染泥水无法正常获取图像),甚至是软件系统出现崩溃、死机,那么无人驾驶车又会面临怎样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完全验证,因为就现有的测试情况来看,几乎很难覆盖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这也就意味着尝鲜无人驾驶技术的人群注定是“小白鼠”。
第三,维护成本,如上所说,如果无人驾驶相关的问题发生,必然涉及维护问题,诸如摄像头、激光雷达、传感器如果出现问题,维修成本、换件成本客户是否能承受?如果是软件层面出系统性问题,情况能就更严重,因为此类问题影响面更大,可能会导致诸多客户受害。当然,如果因这类问题导致严重事故,相关企业也免不了承担责任。
在我看来,无人驾驶技术要想进一步成熟,相关产业链的各类企业,比如IT巨头、汽车企业、零配件厂商必须提升默契度,形成亲密无间的合作,才能实现维护成本的有效降低。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四,无人驾驶车真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我看未必
最后,我们再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角度来讲,看看无人驾驶是否真的“不可或缺”。众所周知,无人驾驶车最直接的优势就在于取缔了人为操作,因此,可以解放很多岗位,在这种趋势下,难怪有人说未来司机会失业,驾校会倒闭。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取消司机这个职业可以降低多项成本,不用开工资,不用买社保,还不用休假,因此,这被视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砝码。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如上所说,无人驾驶车由于具备复杂的系统,因此故障率也明显会高很多(售价是否高于普通汽车,目前尚不能判断),一旦故障率上来,维护成本必然更高,同时也会对正常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上面提到,摄像头、激光雷达、传感器对无人驾驶非常关键,如果这些硬件出现故障,相关费用不是传统汽车所能比的。而且,还可能出现配件备货周期太长的问题,影响正常使用。
其次,即便达到L4的水平,无人驾驶车仍然只能局限于部分场景下使用,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我认为诸如物流企业、电商企业,以及部分高科技园区使用无人驾驶车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如果要真正落实到错综复杂的大马路,恐怕还真没测试的那么靠谱,毕竟大多数无人驾驶仍然局限于小范围的测试,不能完全模拟日常应用。如果应用场景不能有效拓展,那么无人驾驶车的使用成本可能就会居高不下,无法被有效控制。
第三,从政策层面、法律法规的层面来看,无人驾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一旦无人驾驶汽车遭遇车祸等问题,责任如何划分、保险公司如何理赔、相关的企业又应当承担怎样的后果等等,都是问题。可以说法律法规层面还跟不上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所以,老百姓对无人驾驶车必然不能毫无保留的接受。在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之前如果强行普及无人驾驶车,也会导致纠纷太多,从而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
对百度而言,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遇,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上,这一点还是非常明智的,不过,无人驾驶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发展周期也会更长。相比其他业务而言,百度需要更多的耐心,需要更隐忍,才能成功。对于阿波龙来说,虽然它意味着一个成功的开始,但百度需要对未来的困难、挑战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吹捧后一地鸡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