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餐桌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化礼仪之邦社交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中国,人们把吃饭文化融入了更多的内容。通过吃饭可以互相介绍朋友,通过吃饭来互相表示尊重,通过吃饭以增进双方情感,甚至通过吃饭来促成一些合作的达成。因此,中国的吃饭不仅仅是待客之道的吃饭,更是一种平台,一种满足人们特定功能和目的的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饭桌文化。西方比较注重个人感受,吃饭就是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个人按照自己的口味习惯随便点,付费更多的是AA制。而我们不是,我们的吃饭从一开始就是“局”,就是抱有目的性的,这在商务性和社交性的饭局上尤为常见。
01
中国的饭局得先有布局人----请客人,这方是需要资源的人,而另一方是拥有资源的人。因此请客的过程就是资源交换的过程。请客的人想要获得资源,就必须有所付出。首先吃饭的地方不能随便选,要根据所请之人的身份、喜好和位置的便捷性来综合考量;其次吃饭过程中的敬意和想法不能随意表达,要对应合适的人在合适的背景下采用合适的方法,因为你需要别人。再就是吃饭之后不能让客人空手而归,合乎心意的礼品是不可或缺的,这叫答谢礼。这样饭局上的敬意和饭后的恩惠都没有少了。所以饭局就成了一种模型,一种资源需求者为达到特定目的而设计的社交模型,其中关键的环节必不可少。
这种社交模型促成了餐桌交易平台的产生,是资源拥有者和资源需求者通过吃饭来达成交易的过程,这其中需要资源的一方就要精心设计交易方式,包括用餐地点的选择、饭店风味的选择、吃饭过程中的尊重、饭后的娱乐活动等等各个方面的权衡,以及用餐过程中和餐后谢礼产生的经费的筹备和落实,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终形成了标准的利益维护模型。
饭局开始前都会有座次的安排问题,除了选好地、吃好饭、喝好酒之外,如果座次安排不当那么很可能这顿饭就白费力了。因为中国的餐桌文化最为重要的其实就是座次了。一般面对门的是上座,然后左边为大交替排列,而请客的人都会坐在离门口较近的位置,这就要根据被请者的身份来酌情安排,否则一旦没有照顾周全就会让对方心里产生不愉快,甚至有时大打出手,中国人非常看重这个。
著名管理专家李江涛教授
02
而在饭局上,提供资源的一方可能会对另一方有一个“考验”的过程。往往客人会对请客的人提出各种要求,最典型的比如劝酒,甚至有时候会“折腾”请客的一方。被请的一方需要考量资源提供以后能得到什么好处,以及这个过程中希望见到的态度,也就是“人品”。我们常说“做人看人品”,更多强调的是修养,而这里的“人品”说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尊重了,是看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自身利益的尊重程度。
所以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里,人们也更加看重他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就是我们的资源提供者,等他们老了之后,无法再给与资源,这个时候对父母是否孝顺,对父母是否尊重,决定了你的“人品”,也能窥探出你对待资源提供者的态度。
通过对比可以影射出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就像对待资源提供者的态度一样,一旦资源没有了会有怎样的转变。这相当于一种模式的转换,而个人模式一旦形成就是做事的风格,所以人们更愿意和对待父母好的人合作。生活中信守承诺、对长辈孝顺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中国的饭局自然少不了酒文化,请客者敬酒的主动性往往都影响着事态的发展,主动敬酒可不是小事,而更多的是尊重和脸面。如果被请者让你喝酒的话,你愿意喝,代表你愿意听拥有资源者的话,如果他叫你喝醉就喝醉的话,就代表这你在对待利益问题上会采取相似的做法。因为喝醉代表什么?喝醉代表会伤害自己的利益,如果对方让你用伤害自己的利益的方式和他合作,那么他就会比较重视。这种损害自身利益达成合作的模式在交易中很常见。例如对方提供了10块钱的价值帮助,要2块钱的回报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对方要求5块钱或者10块钱甚至超过原本提供的价值时,对你就构成了利益伤害,这个时候你愿不愿意和他合作实际上就是表明一种态度,一种寻求长期合作的态度。当然长远来看,所有的合作都是一种利益平衡,双方不可能去占有过多不应得的利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求人得大头,付出得小头”的道理,所以要学会“多求人”。
这就是中国的餐桌文化,一种西方人不能体会的特有模式,一种人情冷暖和资源交织的平台,也是中国人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必须要练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