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历来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的淳朴民风,不乏慈善家。这里略举数例。
比如,明代有轻财好义著称,施棺百具助葬,输粟百石赈饥,捐资修建东西桥梁以利行旅的侯进孝。
明万历三年(1575)有出资修涧池红崖寺月河桥的“一乡善士”李栋材,汉中太守项思亲自为他撰立了《善人桥记碑》。
清道光至同治有“济于世泽”的贤达长者汪宝珊,他道光十七年(1837)捐资修建了兆麟桥;道光二十四年(1844)捐资修建了龙垭子麟趾桥;道光二十九年(1849)捐资修建了石马寺利济桥;咸丰八年(1858)捐资修建了双河口玉成桥;咸丰十一年(1861) 捐资修建了响洞子险径数十里; 同治五年(1866)捐资重修了利济桥; 光绪三年(1877)岁荒,捐赈城乡谷数十石,钱数百缗; 同治年间捐资在谭家坝建议船、宝筏义渡,光绪三年捐资在龙王沟建义船义渡。两处义渡使“陕湖汉兴之行旅”及“涧蒲双(涧池、蒲溪、双乳镇)之居民皆无所阻”。
清咸丰至同治有“急公好义,乐施不倦”的欧约礼,他倡修汉中西乡县茶镇道路,捐助西河桥渡口,尤热衷地方公益,捐巨资建汉阴考院,修魁星楼。清同治元年(1862)捐钱一千二百缗补葺城墙及四乡集镇,所需粮款,皆一家独任。
民国时期又出现了一位慈善家胡书竹,1929年汉阴遭受特大旱灾,他承办赈济事务,在考院旧址开办粥厂,救济灾民。1935年,筹建汉阴县初级中学,1937年先后在县东关创建儿童教养所、救济院,购置织布机、纺纱车等,收容贫苦无依儿童及无养孀妇老人,授以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俾其自立。还亲自筹措经费,修筑汉阴县南北道路,整修城内街道。
汉阴县城明城墙城楼、护城河、县文庙、仰山书院、育英书院、城隍庙、文峰塔、菩萨泉、吕祖祠、江南湖南湖北各会馆等古迹,均是本县人捐资所建。
(載李家成著汉阴历史文化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