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沙所谓“正清和”何意?


文怀沙所谓“正清和”何意?

 

 

文怀沙晚年自认为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写了一篇短文——《文子三十三字箴言》。全文正文三字: “正清和”。注解卅字:“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其所谓“释迦尚和气”,表明其对佛家的理解,彰显着人生的大智慧。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言:“生活真美,驾驭脾气的感觉真好。”

 

其所谓“孔子尚正气”,表明其对儒家的理解,同样彰显着人生的大智慧。孟子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文天祥五言长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孙绰《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规则和法律的尊重,皆为正气。

 

其所谓“老子尚清气”,表明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大智慧。

 

清气何解?

 

首先看《道德经》原文中的“清”。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如何理解道家清气?当然要根据《道德经》原文。以下原文实际都是以上两段原文中所谓“清”的思想的扩展和发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道德经》,最为经典的名句就是这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古人对此的理解如下:

 

杭世骏《订讹类编》:“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溃。”

《韩非子•解老》:“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淮南子•齐俗训》:“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

王弼注:“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范应元注:“小鳞,小鱼也。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亨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唐玄宗注:“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综上所述,作出现代的理解:

 

1.knowledge-based economy power-based economy孰强孰弱,非常明显!西方虽为资本控制政府,但以knowledge为眼,以knowledge为火车头。

 

2.power不能乱作为,乱作为不如不作为!

 

3.power有时是反作用、消极的作用,甚至于总体上是抑制、限制社会进步和群体进化的作用。

 

4.尤其重要的、关键的是,power不能去与民争利!也就是范仲淹所谓的“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延安革命精神,是习近平所谓的“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

 

5. power,还必须体现自身价值,替天行道!正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也就是范仲淹所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样一种替天行道,不是要去抢劫富人,而是去实现一种社会所必须的平衡,提供给底层群体以基本生活保障,维持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赋予所有人以平等的、必须的成长机会,避免陷入动荡和战乱。

 

 

范仲淹所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其实是自古以来最为基本的政治伦理,是必要的政治道德。政治是无情的权谋术,也是有情的伦理学。古之忧国忧民者,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范仲淹等,都是传颂千古的伟大诗人。后之忧国忧民者,皆传承其精神。禁忧国忧民之言、先天下之乐而乐,天厌之!天谴之!天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