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业景:黄河滩上走出的音乐家
——记安徽职业艺术学院教授闫业景
作者:张全民 赵光岭
图为闫业景生活照
【犀牛全媒体发稿讯】2018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中,一位中年评委以其睿智、风趣、中肯、专业的点评,博得阵阵热烈掌声,他就是来自安徽职业艺术学院的正高级研究员、高级录音师、声乐教授闫业景。闫教授是“双师型”高级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委,安徽省作曲家协会理事,合肥安博音乐制作中心总监,先后被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黄山艺术团和黄山市演艺公司艺术总监。1996年成立安徽省第一家专业录音棚,2007年被安徽艺术学院以“特殊人才”引进任教至今。对声乐和录音艺术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培养了大量声乐人才,著名歌手李莉(牛肉汤妹)、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李文、女高音刘胜男、李丽娟等皆出自其门下,并多次参与中国农民歌会、中博会等国家大型晚会,任上海世博会安徽周音乐总监,央视“星光大道”评委,作品先后获文化部第十五届“星光奖”和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河南原阳,地处豫北平原,古称博浪沙,在这片广袤的黄河滩上的原阳人,以其质朴、勤劳、善良、执着的特质而享誉四方。1964年农历10月,闫业景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陡门乡闫辛庄村,是这黄河滩上地地道道的农民孩子,如果说要有音乐的启蒙,就是孩提时曾跟着他的舅舅学过河南坠子。他的舅舅郭国仁是个盲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天资聪慧的小业景没学几天就敢给舅舅填场唱上一段,引得乡亲们阵阵掌声······
1981年11月,闫业景穿上了军装,成为南海舰队的一名海军战士。1982年春节,南海舰队广东虎门沙角新兵训练基地,连队正在准备新春文艺联欢会,班长问大家谁能表演节目,闫业景见新战友们没有人报名,就举手大声说:“我来一个”。战友们见这个平时起眼的小战士自告奋勇,也没有太当回事。谁知在连队的晚会上,闫业景一曲豫剧清唱《朝阳沟》选段《我坚决在农村干上一百年》,博得了热烈掌声,连队合唱他也主动要求担任指挥,也能像模像样地打打拍子,比划比划。闫业景第一次登台反响热烈,以后无论是训练之余,还是出海执行任务,战友们总是让他唱上一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广东,港台歌曲开始流入,闫业景第一次听到邓丽君、刘文正、张明敏的歌,顿时被吸引住了,呀!还有这么好听的歌,他也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深深地迷上了。他热衷于买印有港台流行歌曲的小卡片,一有时间就学着唱,居然也有模有样。
图为闫业景与阎维文合影
1983年3月9日,闫业景对这一天记得特别清。红遍中国的东方歌舞团来湛江演出,他和一个战友好不容易买到票,第一次在剧场里现场听到成方园、牟玄甫、索宝丽等的歌唱。他热血沸腾,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念头:我什么时候也能在这样的剧场里唱歌。而这个念头一出现,就一直在他头脑中回荡。演出结束了,战友看到他还愣在剧场里,就拉他走。他说:“我得去后台,见见这些老师们。”说完,就向后台跑去。到了后台,正好看到成方圆在卸妆,就走到成方圆面前敬了个礼:“成老师,我们湛江海军基地有个小战士非常喜欢唱歌,想请您给指导一下。”成方圆笑了笑,顺手一指不远处说:“那个是陈老师,你可以找他。”闫业景赶紧来到陈老师面前,说了同样的话。陈老师说:“可以啊,叫他来吧。”闫业景说:“那个小战士就是我。”陈老师被他逗笑了:“好,你就唱吧。”“你是唱民歌,还是唱美声?”闫说:“什么是民歌?”陈说:“挑你会唱的歌唱吧,比如《跑马溜溜地山上》。”“这歌我会唱。”闫业景说完就唱了越来。唱完后,陈老师说:“你能不能唱得调再高些?”“能!”说完提高了一个调门唱了起来。“还能不能再高些?”“中!”一连提了好几个调,闫业景都唱了下来。陈老师说:“哎,方圆,这个小水兵条件不错呀,跟个小号似的。”后来才得知,这位陈老师就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陈丽青。
专业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更加坚定了闫业景学习声乐艺术的决心。东方歌舞团在湛江演出的日子里,闫业景就像着了魔似的跟在陈老师后面学习。但很快东方歌舞团在湛江的演出要结束了,老师们也都喜欢上了这个对演唱特别执着的小水兵。东方歌舞团的领导专门给闫所在部队写了一个公函:“贵部战士闫业景很有歌唱天赋,希望能为他创造学习声乐的条件。”并盖上了东方歌舞团的公章,同时陈丽青老师把小闫介绍给了湛江歌舞团的男中音歌唱演员刘惠慈。部队领导也很重视,正值全军部队广泛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看到小闫这么热爱声乐艺术,就同意他在不执行出海任务时每周二、四、六去到湛江歌舞团师从刘惠慈老师学习。后来又到南宁拜著名声乐教育家黄绍填教授学习。
闫业景是南海舰队岸勤部一艘后勤冷冻食品补给船上的机电兵,他怕练声影响战友休息,就钻到船底的轮机舱中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湛江的夏天非常炎热,狭小封闭的轮机舱里更是热得像蒸笼,他每次练声后爬出船舱,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渐渐地,业景在南海舰队湛江基地小有名气,联欢会上、军地歌唱比赛中,都会活跃着他的身影,回响着他的歌声。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战友们回忆起来都忘不了他的保留曲目《拉网小调》······
图为闫业景与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合影
艰辛的求学之路
1989年,闫业景从部队转业到了河南省新乡市歌舞团,他感到自己在声乐艺术上还差得很远,经多方联系争取了一个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的名额。由于工学矛盾不好解决,他把关系转到了河南原阳县供销社,毅然停薪留职到了北京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进修班的学习,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仲伟教授、刘建华教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北京,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闫业景来说,是一段终生难忘的求学岁月。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但要填饱肚子、坚持下来着实不容易。闫业景谈过他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冬天一次下课后,走过大街旁边一个垃圾箱里,他看见一双还算周整的旧布鞋,当时人来人往不好意思拿,就等到天黑又返回从垃圾箱中翻出那双旧布鞋,回到租住的小房间,刷洗干净放在暖气片上烤干,这双捡来的单布鞋穿了一冬,而他的脚上有好几个冻疮······
为了能有点经济上的收入,他跑遍半个北京城的大中专院校,询问能不能帮着带带音乐课,在北京工商学校等单位有时带上一节课,能挣上一二十元钱,他就很开心。
生活上虽然十分艰苦,但他始终感到很开心,因为北京的艺术大家们对他在声乐艺术上倾囊相授,也给予了他无私的关怀。他说:“我去拜访海政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吕文科老师,正值三伏天,吕老师每次都是也准备好西瓜说,来来来,小闫,先吃西瓜再上课。而且不收一分钱的学费。还有程志等老师,他们热心的指点和教诲,都让我受益终生。”
不经意间成了录音师
北京学习结束后,闫业景的一双儿女相继来到这个世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先放下钟爱的声乐艺术,而为生计忙碌起来,他先后从事过很多行当。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安徽省会合肥,经过几年的打拼,小有了积蓄,生活总算安定下来。
1996年,他在看电视时,一则上海盲人开办录音棚的新闻报道,让他产生了联想。我是不是也可以搞个录音棚,既能创收,也能与自己爱好的音乐结合起来。军人的雷厉风行此刻体现出来,他马上咨询安徽音乐圈的朋友了解合肥录音界的情况,当得知合肥还没有一家个人的录音棚,他立刻一方面联系北京购买录音设备,一方面让朋友帮助租房装修,第三天他就动身到了北京,简单地学了三天基本操作就带着录音设备回到了合肥。他请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帮忙把这套进口的录音设备说明书翻译出来,然后一头就扎进了录音棚,一个多月时间里几乎就没有离开录音棚。凭着当年机电兵的基础和对音乐特有的天赋,加之他那份执着和勤奋,他很快就掌握了录音技术,安徽省第一家专业录音棚开张了。
图为闫业景工作现场
凭着良好的人脉和优质的服务,他的录音棚很快就在圈子里赢得了口碑。先后为王丽、曹玉萍、叶晓雯、周薇、刘宁希、邝实、王耀武、孙来法、李兵、吴大巢、孙禹、解晓东、阿宝等多位歌唱家和歌手录制专辑或单曲数十辑(首)。为“自由低音手风琴演奏家”夏方豪录制系列专辑6辑。录制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梅戏经典系列《女驸马》、《莫愁女》等共20部,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多次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张建国、王润箐、蒋建国、吴亚玲、李龙斌、李文、周媛媛、孙娟、余顺、周珊等人录制戏曲节目。为有着“中国民乐八大家”之称的著名唢呐演奏家吴安民先生等著名演奏家录制专辑。制作的舞蹈音乐《花鼓敲天下》获文化部第九届“桃李杯”一等奖,任音乐制作的“中国农民歌会”获文化部第十五届“星光奖”,录制的《千里长淮一条线》音乐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声乐教育桃李芬芳
2007年闫业景迎来了自己艺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因在录音及声乐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突出成就,被安徽职业艺术学院以“特殊人才”引进任教,走上了艺术专业院校的讲台。
在从事录音的过程中,他结合自己学习声乐艺术的经历,对演唱开始新的研究和思考,开始陆陆续续地带学生教授声乐。也须是长期从事录音工作,所以他对声音极其敏感,再大“腕儿”发出的声音他总能找出“瑕疵”,录音中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予以弥补,但对一个歌唱演员来说,怎么解决“瑕疵”?他经过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有了自己的独门绝活。闫业景认为,每个人的声音条件都不一样,老师培养学生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形成特色。所以他教授过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格,在声乐艺术道路上成长得特别快。安徽的著名歌手刘胜男、闫晓光、张笑天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图为闫业景送文化下基层
来自安徽蒙城的“牛肉汤妹”李莉在东方卫视“妈妈咪呀”栏目一夜成名之后,慕名前来拜师求教。闫业景认为,李莉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但声音条件特别,又因此而家喻户晓,但要在声乐艺术道路上走得长久,必须在保留和坚持特色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声乐训练,使音色更优美,特色更明显。因而,他为李莉制订了单独的训练方案,因势利导,对症开方,短短几个月时间,李莉的歌声又有了质的飞跃。
国防科技大学的小女兵陈贺,当兵前没有学过声乐。闫业景到这所军校作艺术指导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块“璞玉”。闫对随行的部队领导说:“这是个难得的好苗子,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小陈贺懵懂懂地跟闫老师开始了学习。两年过去了,在众多专业选手参加的第十一届“山东省青年歌手大赛”中,陈贺脱颖而出,荣获民族组一等奖。
闫业景在艺术领域内广为涉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个“杂家”。除在声乐教育、录音艺术等方面有精深研究造诣深厚外,还对豫剧、黄梅戏、昆曲、粤剧等地方戏曲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理解,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推剧,又叫“四句推子”,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稀有剧种,它与沿淮花鼓灯并称姊妹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传播。推剧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形成于40年代末,核心区域是安徽凤台县。它声腔“悠扬婉转,缠绵悱恻”,深受淮河两岸父老乡亲的喜爱。面对新的形势,为保护和传承这一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为了让推剧走向更大的舞台,凤台县推剧慕名找到闫业景教授,请他讲学,旨在通过唱腔、表演等方面的指导,让推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推剧拥有更多的观众。闫业景通过深入地研究思考,借鉴其他戏曲剧种以及自己对声乐艺术独特认识,指出“要真正找到自己所饰演角色的感觉,把自己融入到戏中的人物感情中”、“如果改掉在戏中所讲的凤台土话,整场戏将更显提升”、“要演出戏中人物非常实在的东西,将会是一个突破”……在推剧团演员们的每场表演中,闫业景都会仔细观看,认真点评,并就表演中的一些问题,认真地加以纠正和指导。通过几天的讲学,凤台县推剧团的演员们在唱腔、正词、发音标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家在聆听后思索、揣摩,在学习中交流,在分享中提升,几天来受益匪浅。
图为闫业景送文化下基层
2017年11月6日下午,合肥五中高一年级同学们迎来了一场盼望已久的视听盛宴,闫业景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了题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的专题讲座,从理论到表演,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黄梅热情”。闫教授从经典的黄梅剧目开场,带大家领略了严凤英等大师的代表作,让现在被流行歌曲包围的孩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艺术魅力,接着他给同学们介绍了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发声技巧,同时结合马兰、黄新德等名家的作品一一分析讲解,给同学们直观的视听冲击,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黄梅戏作为安徽本土戏曲,因其唱腔优美、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等特点迅速流传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同学们对黄梅戏也不陌生,却从未如此深入地认识黄梅戏,在闫教授的指导下,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并饶有兴趣的进行尝试,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颇有趣味。
闫教授的弟子中有一批黄梅戏演员,他以独特的音乐教学中去思考和审视戏曲的发声和唱腔,经他调教的戏曲演员往往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梅花奖”和“文华奖”双奖得主、著名黄梅戏演员李文就对自己的“恩师”的教学感慨良多:“有一个时期我感到唱得不理想,可有找不到原因,很苦恼,经过闫老师指点后,发现黄梅戏还可以这样发声,几节课下来,唱得自然流畅轻松,闫老师太神奇了。”
闫业景每次回到老家,总是要在黄河大堤上伫立很久,远望奔流东去的滔滔黄河水和那一望无际的黄河滩。也许这一刻,他耳边又回响起了南海的涛声、江淮的黄梅花鼓,以及那韵味悠长的河南坠子调儿······
责任编辑:张行方、高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