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原油破乳剂发展历程


 从20世纪20年代,国外开始了原油破乳剂的研发和应用,1914年,Barnickel发现可以使用硫 酸亚铁溶液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原油乳状液进行破乳 脱水,开创了破乳剂的新纪元,此后开始用表面活性剂作为破乳剂,相较于此前只用简单的沉降法脱水有所进步,但是破乳效率仍然很低。20世纪30年代,磺酸盐进入到原油破乳剂的研发中,通过对脂肪酸或烷基芳烃磺化处理得到了多种原油破乳剂。

  20世纪40年代,低分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占据了原油破乳剂的主要位置,大大提高了原油破乳效率,降低了油藏开发难度,加快了原油开采速度。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分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初使用的是聚氧乙基醚,如前苏联的ОП 系列和美国的Igepol系列。该类破乳剂中以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嵌段聚醚所受关注最多,因其高效的破乳效果,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在很多油田。20世纪70年代,对化学破乳剂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更好的破乳性能,要求低温破乳剂以节约能耗,同时也要求对多种原油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新兴破乳剂,为满足上面的要求,国外起手研制新的高性能破乳剂,其中破乳效果最突出的是的环氧烷类自聚体的超高分子量的破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