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揽恬怡


慧眼揽恬怡
喻建国
恬怡处处在,慧眼无须觅。恬怡当是人们的一种感觉,也是人们所处的一种状态。恬静怡然,安舒自得,自由自在,不见悻抗,快乐潜涌,幸涓汨汨。人们所处的环境常常会决定人们的感觉,也会将人们投入某一种状态。在现今世界,人类文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所处的环境常为宜居环境,特别是当今的中国,处于有史以来的盛世年华,能够让很多人生活在恬静怡然的村庄和小区里,可以让人们安舒自得地在公园绿地中散步,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绝对是自由自在,只要心态正常,肯定是不见悻抗,只能是快乐潜涌,心头幸福的细涓汨汨而流。
可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常常处于次成熟心态或是不成熟状态,他们经常不会感觉恬怡处处在,对现实采取悻纳,甚或采取抗納。他们不懂得悦纳,实在太可悲了。对于慧眼无须觅的四周存在的恬怡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还要人们来指点,方才觅得一丝一毫。
“恬”从心,从舌,甜省声。合起来的意思是把心思放在舌头上去感受滋味的甜美,这就需要人们的成熟。很多人的心思早就离开本身,跑到外面,被外面的存在勾了出去。把心思放在自己舌头上的体味绝对是不会呈现的,看看只是把心思放在自己的舌头上,实则需要人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之后,才能够体味到甜美的滋味。《说文系传》有曰:“恬,安也。”《广雅》有曰:“恬,静也。”也就在这时“恬然自安”在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出现了。一派恬波、恬和、恬忽、恬夷、恬安、恬澜,尽显水面无波、太平无事、安静温和、心中恬静、平和宁静、难见波澜。个体荡漾于安逸与舒适中。
《说文》有曰:“怡,和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曰:“怡然自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曰:“心旷神怡。”《尔雅》有曰:“怡,乐也。”翩翩而降的怡心、怡目、怡怡、怡情、怡魂、怡养、怡声、怡颜、怡宁、怡色、怡愉、怡裕、怡畅、怡荡、怡乐、怡穆、怡怿,铺满大地。
心态成熟的人,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恬怡坐镇心怀。放眼向四周看去,美不胜收,眼光到处,其上自有恬怡撒满,其中定有恬怡内蕴,只要从场上吸取,阵阵恬怡飘然而至,散射恬怡八方辐射。慧眼,乃智慧之目,慧眼也即灵眼,可以洞察一切奥妙。慧眼所至,存在中所蕴藏的恬怡悉数清盘。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有曰:“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慧眼,佛教称其为五眼之一,也指二乘的智慧之目,它具备照见实相的智慧。人若心态成熟了,慧眼自然嵌入自己的双眼,所视在在俱有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