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八十六)
有原罪意识与没有原罪意识会导致发展实践的巨大差异。
有原罪意识,社会群体会本能倾向于改造人,这会导致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倾向于改造人,最终文化与制度双重作用,导致人在实践层面会更多趋于善。
若没有原罪意识,社会群体会整体趋向享乐主义,同时,文化建设趋向也会趋向享乐主义,同时,由于假设人本善,这会导致制度设计缺乏对恶的充分防范,最终让制度成为恶制度,成为让小人得利、让君子吃亏的制度,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制度。最终导致人在实践层面更多趋于恶。
制度是用来防范小人的,不是用来防范君子的。君子本身就自觉。
社会治理,需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
文化建设,核心是道德建设。尤其要建设有敬畏的文化。
制度建设,核心是公正性。
靠道德自律治国肯定是不行的。强调德治,不是强调靠道德自律治国,主要是强调要加强道德建设。
在一个自私的社会,你受了冤屈,别人明哲保身,不愿为你主持公道,有些领导也是明哲保身,怕得罪人,不愿为你主持公道,最终让你的冤屈更大。同时,你若反抗,那个欺负你的人可能会猖狂报复你,但别人还是明哲保身,或其他领导也是明哲保身,不愿为你主持公道,最终让你忍无可忍,采取极端方式报复社会,最终社会成为受害者。这是一个自私社会的必然逻辑。
在一个自私的社会,本质是没有正义的。在一个没有正义的社会,谁都是受害者。因为有些人可能现在不是受害者,比如一些有权的,但在一个自私的社会,其后代必然会成为受害者。因为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自私的魔咒。
在一个自私的社会,当领导其实也很难。
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领导,可能往往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宋圭武写于2018年8月6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