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提升


转向

朋友讲:华融事件之后,国家对他们这些金融机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回归主业:要求机构把资金和精力放在处理不良资产上。

朋友讲起他们这些年走了弯路,见了什么赚钱就上手,把老本行快给忘光了,本来很棒的专业人员也没有实质的进步,快流失光了。

如今赚快钱的时代不在了,还得拾起本行来,于是很有点儿紧张感。

存量之痛

国家统计局201776日发布了一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目前发布的40.8平方米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而人们一般感觉上更能接受的是中位数。

又经过了一年半的开发,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肯定又有所提高。

人均面积非常大之下,仍然有人感觉租不起房子的原因在于结构性差异:有的地方入住率接近于100%,同时需求远大于供给;而不少地方的入住率却是20%以下。

住宅物业之外,商业物业的状况更是如此,有人评价:写字楼市场除了北、上、深之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写字楼都是严重过剩的,就是广州也不例外。

如此,就有大量的存量物业存在,包括了住宅和商业物业。

重生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里,人们购买了的东西并不代表真实需要,特别是最多只代表了“购买时的需要”。

在开发商手中的存量是存量,在小业主手中的存量更是存量,而且数量更大。

我们就是要调动资源,让存量物业重新生发出价值。让物业重生的过程,也是让城市重生的过程。

物业或城市的重生是一个不断的、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让存量物业重生价值是我们行知合一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