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压力与创新活力
袁兆亿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创新驱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人才的智力活动,其内在逻辑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如果见物不见人,以致人才资源发展无法跟上,那么创新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难以深入。
一、变革时代的人才系统关系重构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时代变革加剧,使得社会关系出现各种重构需求,其对人才系统的影响同样是巨大而深刻的。一方面,许多地方的各类育才、引才、聚才措施竞相出台,“创新驱动”、“千人计划”、“技能强国”、“工匠精神”等等,无一不在推动着人才系统的关系重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为人才发展开辟了无限想象空间,促使人才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另一方面,当前人才发展动力仍然不足,激励机制尚未达到应有效果,宏观人才政策存在调控不到位的风险,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积弊惯性依然若隐若现,导致部分精英阶层的隐性懈怠情绪显性化,不但造成人才发展的重重压力,而且成为阻碍创新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审视当前人才困境的深层矛盾,很大原因在于人才供给侧出了问题,如何重构人才系统,使得人才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发展需求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从某种意义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政府职能转变,其最大挑战在于政府的自我革命,要求政府创新公共政策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防止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通过加大“放水养鱼”力度,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将会不断产生大量新业态的人才需求,从而为人才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将对人才结构调整产生积极推动力。
二、供给侧改革须打通人才与市场“最后一公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无疑强化了创新驱动的作用,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短板仍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偏少,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问题仍然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人才竞争力仍存在明显差距,这是长期以来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滞后的必然结果,
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不少地方的发展正从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向着加大知识、人才和技术投入转变,政府的政策调整应更偏向于解决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激励不足等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将会受阻。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化导向要求,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彻底改变人才发展动力更多来自政府而非市场的状况,只有真正打通人才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各类人才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展现活力,才能更好地从供给侧源源不断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科学做好人才工作“加减”法
当前,人才发展的动力机制乏力仍然是创新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如何做好人才工作的“加减法”正是我们多年来面对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推进深层次改革,努力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但是对于一些瓶颈问题的改革仍然步履维艰,人才制度存在问题的最直接反映就是人才活力不足。二零一六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清理不合时宜的人才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一方面要通过减少桎梏进一步为人才松绑,另一方面应增加激励以促进人才创新创业,这是解决人才智力有效供给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和提高发展质效,由此要求未来一个周期,必须以扩张性的人力资本政策为主,从内在逻辑看,一方面要为人才减负,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资金投入,惟此才能促使人才资本加快发展。无论从发展角度,还是从改革角度,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本轮调整都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减负空间。包括,职称评定减负、教育减负、住房减负、人才流动减负等等。但是应该看到,当前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很强的政府影子,只要政府一不推动,市场就很难有所作为,显示政府在培育市场、扶持市场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人才评价很大程度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市场的话语权微弱,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政府通过放权把人才交给市场,但是面对不完善的市场人才将会无所适从,导致人才更愿意依附于单位,因此政府不能一放了之,而要积极培育市场和营造良好环境,给人才以相对稳定的预期,惟此人才才能够不受单位约束而大胆走向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棋盘才能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