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戏剧《财神》与“感谢贫穷”


古希腊戏剧《财神》与“感谢贫穷”

作者:刘植荣

以《感谢贫穷》为题的文章并不少见,有人在2007年还出版了《感谢贫穷》一书。近日,河北省枣强县高考生王心仪被北京大学录取后,也写了一篇《感谢贫穷》,她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贫穷值得感谢吗?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喜剧《财神》(公元前408年公演)中也提出这个问题。

伯里克利执政期间(公元前461年—公元前429年)的雅典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就要归功于当时的政治制度,伯里克利在演讲中说:我们实行民主制度,不是少数人掌权,而是全体公民掌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职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属于贤者。”

伯里克利病逝后,雅典开始衰落,政坛腐败,经济萧条,社会风气败坏。当时的情况是,好人大都贫穷,而坏人却个个富得流油。这就是阿里斯托芬创作《财神》时的社会背景。

《财神》中的农夫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把儿子培养成好人就意味着终生贫穷受苦,可要想让儿子一生荣华富贵,就必须把他培养成坏人。农夫拿不定主意,便向阿波罗神祈祷神示,阿波罗告诉农夫,走出神庙看见谁就跟谁走。

农夫走出神庙,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瞎子,便遵从神谕跟着瞎子走。农夫发现这个瞎子原来是个财神,便指派自己的奴隶带着财神去医治眼疾。财神开了眼,让所有穷人富了起来。

剧中还有个穷神,对人们冷落了她感到气愤,责备人们拥戴财神是极大的错误。穷神教化人们说:贫穷对人类文明有莫大的贡献,人穷了万般无奈才肯劳动;一旦人人富有,还有谁愿意去劳动呢?

《财神》对当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谴责。游手好闲的人通过不法或不道德的手段从社会上攫取大量财富,挥金如土,过着奢靡的生活;而那些辛苦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却分得很少的财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生存挣扎。作者塑造的财神这一角色,隐喻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在伯里克利时期是好的,但被后来破败了。但对穷神提出的“人类文明要感谢贫穷”,作者自己也未能辩驳。

自古至今,人类的各种活动无不是为了“摆脱贫穷、奔向富裕”,不管是传统劳作,还是科技创新,抑或是社会制度变革,总的趋势都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有一种传统观念,那就是“寒门出贵子”。其实,这是对贫穷人家孩子取得成就的一种赞誉。从统计学的角度考察,富裕家庭更利于孩子学习成长。前几年,一个对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籍学生仅占17%,而那年高考农村考生占62%。总体而言,市民家庭比农民家庭富余,更有能力让孩子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科技巨匠史蒂夫·乔布斯的生母在给他找收养人时,也要求对方经济条件好,并且有学问。在这样的家庭里,乔布斯才不至于为生存犯难,可以自由自在地扩展知识疆界,有条件在自家车库开办工厂发明微机,并在短暂的一生获得313项发明专利。

贫穷导致孩子不能获得应有的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匮乏必然会阻碍个人潜能的开发。拿我自己来说,小的时候学英文没教材,就借了一本老旧英语书抄下来学。买不起乐器,就把一个用坏的钢卷尺,剪成一截一截的钢片,然后塞进木板缝隙里排成一列,按C大调音节调整每段外露的钢片长度,我就在这件自造的土乐器上弹曲子。如果我小时候能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现在会发展得更好些。

美国大学招生就向穷人家孩子倾斜,这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少,如果获得和富人家孩子同样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成绩会更突出。同理,如果其他条件相当,优先录取农民或工人家庭的孩子,而不是教师或官员家庭的孩子。也就是说,如果成绩相同,穷人孩子会比富人孩子更有天赋,更有学术发展前途。

我们不否认,艰苦环境会对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忍不拔意志有一定的帮助,为摆脱贫穷,必须努力才有出路。但这都是外因,关键还在自己的人生态度。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在于贫富,而在于自己的耳闻目染,在于自己所获取的信息。穷人家出了“贵子”,感谢的不应该是贫穷,而是激励自己人穷志不穷、拼搏奋斗的人,感谢那些启蒙自己、塑造自己的文明的、进步的、健康的价值观。“寒门出贵子”只是偶然,并非是必然,贫穷家庭的孩子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大有人在。

所以说,我们没任何理由去感谢贫穷。如果贫穷值得感谢,“越穷越光荣”的思想意识就会死灰复燃,大家都甘愿贫穷,人类文明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贫穷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它不但让穷人活得悲惨,也让富人不得安生。这是因为,贫穷让一些人铤而走险,让社会危机四伏,富人也就活得提心吊胆。联合国把每年的1017定为“消除贫穷国际日”,要想消除贫穷,就必须有个好“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