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亦落
几天前,滴滴在微博上发布了启动安全整治、暂停深夜服务的公告。大致内容是在2018年9月8日至9月15日23:00~5:00期间停止滴滴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
上个周末正是该措施实行的开端,结果在北京等大城市,一群深夜出行的人们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几年前。等了半天打不着车,只好和路边漫天要价的黑车司机砍价。还有人迫不得已乘坐“摩的”、“三蹦子”这种危险的交通工具。也有人用其他的打车软件叫车,但效果并不好。黑车司机们甚至在路边大喊“今晚没有滴滴!早上车早回家!”。
在《滴滴消失的第一夜》一文中这样描写到:“没人能想到网约车消失会是什么样子,但就在这一夜之间,滴滴的停止营运,让所有人似乎都听到了‘咔嚓’一声脆响--滴滴这台大机器因故宕机,夜间出门游荡的红男绿女,险些成为无家可归的孩子。”
此种现象迅速引发了热烈讨论。有观点认为,滴滴“暂停深夜服务”的一刀切整改措施造成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意形成裹挟。由于深夜打车难,就出现了许多报道给人以一种滴滴不可缺少的感觉。
这些观点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舆论力量,但这种没了滴滴就不行的现象恰恰反应了出行市场的不正常现象。在几年前出行市场的烧钱大战中,滴滴合并快的、Uber,在出行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90%。所以滴滴夜间服务的暂停,必然会导致出租车司机重新掌握议价权,并且促使一部分滴滴司机加入黑车队伍,市场对此是有一定预期的。
然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离了滴滴就没车的现象,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呼唤滴滴尽快归来。关于滴滴是否该一刀切,或者滴滴如何整改的问题都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百日内连发命案,企业对此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因为打车难的现象就忽略滴滴该负的责任,或者降低整改标准。
实际上,这种现象反应的是垄断严重的问题。虽说打车平台不只滴滴一家,但基本上都无法承接滴滴空缺后市场的旺盛需求。一家平台只是暂时整改就暴露出诸多问题,反应了市场竞争扭曲的现象。
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应对措施。黑车漫天要价、出租车拒载等问题,是数年前就存在的,相关部门应加以管束与协调,使运力得到合理调配,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对于违规车辆应该加大处罚力度,避免更多的消费者受害。
基于网约车业务的整体收缩,即使滴滴整改结束,打车难的问题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我们离不开滴滴,而是应该发现问题,整顿行业,提升服务水平,改革管理体制。只有从行业层面改善,才能根治出行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