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要注重城市文脉承袭
文/陈柳钦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同时保存城市传统建筑文化风格的过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城市更新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城市的持续发展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城市更新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对城市更新的呼声渐高。在城市规模有限的背景下,我国大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这也意味着,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从“城市建设”到“城市改造”再到“城市更新”,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更新中,改造,修护,功能置换,空间激活等复合手段的结合,让城市中因为逐渐失去光彩却又具有独特场所基因的空间,重新焕发光彩,是开发商、市民、消费者、游客、政府等多方共赢的优质商业模式。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也是对各种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业态、社会心理等软环境进行延续与更新,开始逐渐渗透到金融、投资、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经济、民生等诸多领域。特别是文化,它被期待赋予旧城更为丰富多元的意义与象征,并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质的空间形态与文化地景,从而重塑旧城生活空间及文化意象,提振经济活力。
城市更新让城市有“颜值”,更有价值担当。人们塑造城市,城市亦塑造人们的生活,城市更新正逐渐成为这种互动的主要形式,在这种相互的塑造中起到纽带作用的,是文化。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人类总是感慨自身的渺小,而文化,是人对时间最好的答复。从一本古人写就的书到一幢百年建筑,都是人类跨越时间的对话。城市更新项目犹如时代的抒发器,将情绪与记忆熔铸其中,而又不是供人凭吊的展出,“当下”的力量仍与之汇合。不少更新地区是经过历史的洗涤和岁月的磨练而形成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旧区,存留至今的文化因子以及对当地城市社会网络关系和生活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都是地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当一个时代的印记积淀成为文化,时间的快变才有了对于人而言的意义。与一味求新、彻底推倒重来、人为制造文化断裂的改造方式不同,城市更新表面上是开发、是求新,实际上却是对过去文化的继承,对周边环境的塑造与升级。
大量的“推倒重建”式的城市更新导致城市面貌趋同、特色衰微。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化与市场化的浪潮中,在城市的快速生长、大拆大建的发展中,城市文脉极易遭受市场资本或金融资本的裹挟,遭遇城市规划与改造的冲击,要言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之间充满着各种不平衡的张力。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保护问题,直面“拆者为王、千城一面”的粗暴城市化现象,直面形形色色的“城市病”,以人为中心,夯实城市更新下的社会文化基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本,也是城市特色凸显的重要因子。城市更新需要挖掘最本质的、能够控制整个地区文化内涵和风貌特征的遗传因子。基础设施更新和功能置换可能对建筑群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有所影响,但只要建立在维育地区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建设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会降低到最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在传承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和转移,也有可能发生基因片段缺失,缺乏独立外在表现形式的基因可能以筹一种形态反映在社会生活。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之间区分彼此的重要特质。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自性所在。“自性”这个词来源于佛教,指的是人、事、各种聚合的本质与本原,若在城市、国家的范畴中则具体展开为悠长历史中的人物、制度、地理、风俗。其次它也是自信的基础。因为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即国家之“脉”,是国力能否“持续再生”的重要条件。保护城市文脉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在中文语境之中,对城市文脉的“脉”可以作出如下解读:“脉”如水流或血管般遍布,又自成系统,因此文脉作为某种城市特性是无处不在的;“脉”又有情感之意,可见文脉是离不开情感的。城市文脉就是可传承、可感知的附着感情的城市意象。随着建设用地和环境禀赋趋于饱和,城市更新模式取代了“摊大饼式”的空间增长模式和“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模式。城市发展从“增量生产”转向“存量增值”,要求更加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城市的品质和内涵,更加注意加强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因此,城市更新应当明确文化基因的重要性,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又要赋予其适合时代和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功能,注重城市内涵的丰富和提升。城市文脉是树立城市形象与打造城市精神的基本要素,文化经济在消费型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城市更新项目规划过程中对文脉的挖掘和展示只是基础,未来还需要逐步引入公众与社区的深度参与,在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展示城市特色,从而建立和完善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文脉的延续记忆、展示形象、提高市民认同感的作用。
当然,当保留传统建筑外观、注入现代消费业态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一种通用文化策略时,实际带来的可能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抹除。正如波德里亚所言,消费逻辑侵蚀整个社会,“一切都由这一逻辑决定着,这不仅在于一切功能、一切需求都被具体化、被操纵为利益的话语,而且在于一个更为深刻的方面,即一切都被戏剧化了。也就是说,被展现、挑动、被编排为形象、符号和可消费的范型”。这样,城市的时间、空间和情感都成为消费的对象,城市文脉就卷入市场化的浪潮。在城市更新中需要城市精神传承、古都传统坚守、历史文脉捍卫。毛泽东主席针对传统保护曾说过“不要给孩子洗澡,把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显然城市更新在这里是指“维新”,即保护历史城市古老又年轻的生机勃勃生命意趣,亦或是中华民族亦古亦新的强大生命力展示。世界浪漫主义文学巨人雨果也说过一句震憾心灵的话:“把车辙当做道路”就会“远离真与美之路”。如果简单地追求新奇、放任资本的任性而为、执迷于长官意志,就会耗掉城市文脉的核心组成部分——情感,城市的情感纽带解体了,内在的价值消失了,城市品格瓦解了,只剩下动荡不安、无所依凭的城市喧闹和旅游狂热,这是空洞的、缺乏人性的城市化。
城市文脉就像血管,里面流淌着文化血液,让不同的城市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北京的端正大气、上海的中西结合、杭州的古韵留长,各有特色。这些城市不仅有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包含了现代市民文化中提炼出的新精神。城市文脉如空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气质。城市更新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如果我们不是将“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相对立,如果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会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目前,我国已从传统的物质层面、拆旧建新式的城市更新,发展到反映新时代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采用新方式的城市有机更新的新阶段。城市有机更新不是原来简单的推倒、拆除、重建的更新,而是在保持原有的城市机理,甚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不变情况下的城市的有机更新,是变与不变的内在统一。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特色风貌区原则上不进行拆除重建城市更新,鼓励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对上述片区实施活化、保育,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的地域风貌、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并得以传承、发展、闪光。
(作者系钦点智库创始人、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