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正式版刊登说明


  

                   胡志平

《智慧论》书稿于2018年9月新一轮修订,是确认本书正式版本前的一次修订。同时,作者放弃与本书有关的名利想法,不急于由国家出版社出版《智慧论》,而选择在自己的网站逐日修订一章登载书稿。对我来说,有刊号的出版物与无刊号的出版物,唯一差别是:能否定价、卖钱?从军队转业之后拮据半生也过惯了简单生活,再追求有钱的富足,既无精神趣味也无图财动力,不如放弃。

但是,依然敲定把正式出版《智慧论》的时间选定在2035年。届时,我和我的子、孙均有版权。为什么定2035年?其一,中国台湾问题解决之前,像我一样有解放军干部经历的人不适合在学术理论上恳请当代知识群体关注,我等身份注定是要为中华民族复兴作舍弃名利之牺牲的一代人。其二,通过媒体反复观察,深知中国当代社科理论界专家教授学过、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稀世珍宝。当社科理论界尚无大批新人注入前,《智慧论》只需少量研究者了解它有无价值。其三,如果正式版本确是精品之作就不怕先免费供人阅读和挑剔。你相信书的思想、智慧能打动读者,也就相信那些被打动的读者一定在著作正式出版后会买回一本留作纪念品。其四,哲学著作生命时效很长远。中国传统名著都未曾先买出版号。

不过在网上逐章刊登之时,仍然有个心愿:希望中共各级党校和宣传思想战线有更多人下载读一读这本书。理由很特别。

因为本书作者30年前从军事记者转业到国企报社后,作为有用人才的最早发现者,不是中共基层组织而是境外在大陆的“猎头公司”。那时候,他们很需要一些“有条件自我背叛成长履历”的人。我不知道谁先发现我(两个关键人物早已不期而亡),却大致知道“围猎”发生在我被东风报社除名前后。当时没想那么多,权利被侵害就打官司;官司拖得时间太久就在家里写书,写《智慧论》。

《智慧论》理论价值最早发现者,不是中共基层组织而是境外在大陆的人脉。那是在2006年,这部著作还处在继续研究和撰写中,XX出版社即主动提出给出版号。就先提交了一份更早的电子版书稿,但那么长卷并无审读就被告知“没按时间支付购书款”,合同逾期。此后,有社科专家告知所在企业领导:“不必关注这本书了”。没人会想到当时捂住此书意在境外研究者有条件有时间占先机。

我未勉强出版社,也给了我更宽裕时间。但是,从那以后每隔一段,学界就有人从非正式渠道打探本书新的研究进展并想方设法要拿到新书稿。直到2015年,作者从多份涉及国家安全发展的宣传资料中,才猜到非正式书稿已经被境外深入研究过。研究者从书中掌握了治乱致稳的哲学方法,他们把“针对性”反过来思考源头设计,且在大棋局上提前着子,部署“先手棋”或先着阻碍棋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宣传思想工作长期存在的难以警惕、中下层政治生态出现难以治理的被动前因之一。哲学思维是一种可从源头上把握事物走向的学问,也是可以启发人的预见性、主动性决策的学问。难怪有人传话给我:“20年后,有人会感谢你。”“有人”指谁?把书稿再读一遍又仔细斟酌现实,令人倒抽一口冷气。

中央党校个别专家高调称“马克思主义学说毫无用处”。这是麻痹宣传思想工作。2011年,曾撰文提醒党员干部要研究“阶级斗争学说”。因为你不懂“阶级斗争学说”如何能避免、缓和、乃至消灭阶级矛盾?这一时期,宣扬历史唯物论“无用论”的群体似乎更懂得阶级分化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更乐见阶级斗争尖锐激烈状况频发。请多想想:中国贫富差距缩小为什么那么难?再想想:避免差别急剧分化的房产税收入税为何宣传舆论力度曾经那么小?

只有懂马克思哲学方法,才会懂得法治社会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其局部尖锐激烈是通过黑恶势力曲折表现的。也就是说,非法治社会的为富不仁者、为富祸政者是自己豢养打手干脏活。如今不同,他们都跟绅士一样,不干脏活,那么,就有黑恶势力替代干脏活,跟着就有保护伞,再跟着就是需求扩大、黑恶势力急剧膨胀。所以,国家要严禁暴利产业,要允许差别存在但要阻止阶级分化。

我讨厌境外传入的“猎头”手段方法。你选人才没错,但是不要搞价值观“暴力传销”。人都有爱国之心,这在哪个国家都不是错,为何在大陆就是错?还记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红灯记》中宪兵队长鸠山设“鸿门宴”威胁李玉和的话,而我却在台湾高管的宴请桌上也听到了同样的劝告。尽管后来天不诛我、地没灭我,但人所设局却把我逼到了难堪境地,幸亏身患急疾成了无用之人。

“借力打力”(借中共权力打压人才信仰)、“屁股要决定脑袋”(中下层队伍长期演变决定上层建筑演变)这些口号,都是好多年前看到网上一再发出的口号。当时,谁知道那些口号究竟在说些什么、动员什么?如今,如果不阅读一些宣传思想材料,相信任何局外人恐怕不会明白那些“土话”含有战略布局的指针意义。往事依稀,无心者记不住那么多具体往事,我能记下的都是大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既可以被正面用也可以反着用.这是《智慧论》书稿中曾经提到过的一句警言。

很久没有出手漂亮文字了。为了把本书前所未有的科学词汇和哲学道理讲述得准确而生动,一改当代论文千篇一律呆面孔,致本书用词造句每每陷入艰难境地。此初心消耗了作者大半生功力。           

         胡志平, 201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