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推动民族体育产业+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或问题,如民族体育产业化程度低、部分民族体育活动的观赏性与参与性弱、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有待加强等。就旅游+民族体育产业而言,可以拓展、创新的方向十分广泛,如民族体育用品生产加工、民族体育研学旅行、民族体育活动源地探秘、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民族体育型非物质遗产家访、民族体育养生项目推广、民族体育精品旅游线路组织、特色民族体育场馆开放、特色民族体育旅游基地建设等。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走出各个州市旅游产品同质化局面。
对于旅游+的方向,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赋存、产业基础、发展愿景、区域战略、国家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旅游+的对象与重点。例如,云南省弥勒市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温泉资源、葡萄种植、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谱写了一篇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族节日的大文章,从默默无闻之地成长为一颗旅游新星,可谓全省旅游+、全域旅游的典范。
与此同时,乡村和城市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乡村地区可以采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依托农村体育特色项目示范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各级各类体育训练基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示范村、旅游特色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景区(点)及各类特色小镇,凸显“乡土性”、“文化性”、“真实性”,建设一批民族体育型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家访点,规划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习研习基地(如赛马、摔跤、上刀山下火海),提升一批经典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如赛龙舟、射弩、吹枪、秋千等),培育一批适合乡村地区举办的民族体育旅游精品节事(如斗牛、竹筏围鱼大赛等),打造一批民族体育依托型康养小镇、户外运动基地,以此来促进民族体育产业和旅游的融合。
城市则可以发挥交通条件、接待设施、人力资源、产业体系、包容开放等方面的优势,依托体育院校、体育场馆和已有体育赛事活动,融入民族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需求进行创新、改造、提升,建设主客共享型民族体育运动场馆、特色休闲健身设施,培育民族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企业、民族体育旅游服务企业,策划组织民族体育会展博览、旅游精品赛事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内容、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康体养生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