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无聊时打发时间,抖音快手还能干点啥?


 文/东方亦落

近几个月以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问题频出。一时间,短视频平台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许多人表示看快手刷抖音是浪费生命,还有人犀利地说:“不要学长辈看抖音快手,他们看完笑呵呵就过去了,你还年轻,笑呵呵就完了”。

 

短视频平台果真一无是处?其实不然。近年来,短视频行业风生水起,特别是在去年迎来了全面爆发的一年,而今年则进一步发展。根据易观数据发布的《中国短视频行业年度盘点分析2018》显示,截至今年2月,短视频综合平台活跃用户规模为4.035亿人,短视频聚合平台活跃用户规模为1.655亿人。

与全网近10亿用户的体量相比,短视频平台无疑是引流利器。此外,快手抖音的月活用户数在7月超2亿,成为短视频领域的“双巨头”。

实际上,快手和抖音上并非只有无聊的视频,许多素人借助这类平台传播书法、音乐、烹饪、农业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获得收益,甚至有人借助平台改变了人生,如“长板少年”老帅子,“明日之子”钟易轩等。

 

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与一些靠明星网红造势引流的平台相比,快手、抖音有着更为平等的调性,素人也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这种对“平等”的坚持,是这类平台近年来迅速火爆的重要原因。

若是更加深入地挖掘短视频平台崛起的原因,与传媒产业的演变不可分割。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三巨头集权,高度中心化的态势使传播渠道把持在特定群体手里,传播路径单一,普通公众难有发声机会,更遑论交互性与反馈机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流平台与新型社交媒体迅速普及,人们有了许多发声的渠道,于是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这类渠道仍存在着显著的以大V、明星、网红为主的头部效应,还有许多来自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带着经验在这些渠道中拔得头筹,普通人还是难以出头。

 

而抖音和快手则在自媒体基础上进一步“去中心化”。

从技术角度来看,AI算法对内容的推送分发相对合理。例如快手不做话题设置,也无意引进大V,而是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在平台中,热门内容经过去中心化的重重筛选,优质内容被推荐的机会更多,带来巨大流量,形成良性循环,并且能有效激发用户参与热情。

从社区氛围角度来看,这类平台主张原生态记录生活,尽量避免演绎成分,保证其真实多元的特质。从平台调性来看,这类平台不刻意制造大V,也不以明星为主进行引流。内容分发主要取决于普通用户的偏好,较为平等。

这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发展方向。2010年的3Q大战让腾讯通过“去中心化”,建立起庞大而活跃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如今坚持“去中心化”的短视频平台也有效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或许也会在未来爆发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