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情绪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 事实上也是这样,大多数人都是情绪的奴隶。
正因为控制、调整情绪十分难,所以人们普遍把情绪力作为一种生命能量,认为掌握不了自己的情绪,足以毁掉自己的一生。
所以,在不公平情况下,调整理自己的情绪,是一场修炼,是一场人性的自我改造。就此,何老师随便说几种方法,大家看看以为如何:
一是巧看问题。比如,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叶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是邻居,由于都要建房造屋,两家为地皮而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修书北京,希望张宰相出面交涉。
谁知,张廷玉看了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了书信,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叶侍郎家看见了,也马上把墙退后了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街巷,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二是“斗心不斗气”。在生活中,那些情商高的人,往往会选择“斗心”,而不是斗气。“斗心”,就是无论工作、生活发生了什么,从来不斗气,中国人讲不“意气用事”。意气发乎于人生理机能,意气用事,凭本能冲动简单地看问题做事,如中青年人血气方刚,遇不平事容易斗狠。我从年轻时,就喜欢“王陵庭争、陈平从默”的故事(因为我是“王陵”式人物)。
故事是这样的:吕太后想要册立吕姓家族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帝(刘邦)在白马立下盟约,说“不是刘姓而封王的,天下人都要一起讨伐他。”现在您想要吕氏封王,就是不遵从先帝的盟约。太后很不满意,又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他们回答说:高祖平定天下,自然将刘氏家族封王,现在太后掌管朝政,把吕家的亲属封王,没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很高兴。退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和周勃 说:当初和高祖歃血为盟,你们不在场吗?现在高祖驾崩,太后以女主人当政,想要给吕氏封王,你们想要讨好她就背弃了先帝的盟约,以后有什么脸面见先帝于地下呢?陈平和周勃回答说:“现在在朝廷上当面争论折辩,我们不如你;但是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家族的后代,您也不如我们。”王陵也无言以对。
陈平、周勃就是“斗心”之人。
三是学会遗忘。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遗忘烦恼,调节自身情绪,平静豁达地面对压力。心理学家发现,若想让抑郁转换为愉悦,就必须遗忘烦恼,重新树立良好的工作状态与工作信心,
反之,如果对所有的不愉快都耿耿于怀,负面情绪就会进一步恶化。其实,无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让人头疼的问题,都要学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所谓难题其实并不复杂,并且远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