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世界政党兴亡史02
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的兴亡
作者:中条山人
【提要】
0、序:实至名归“八最”党
一、纳粹党的党徽、党旗和袖标
二、纳粹党的严密组织
三、纳粹党的《二十五点纲领》
四、超级集权者阿道夫·希特勒
五、纳粹党的群团组织
六、采用国家扩张政策重振德国经济
七、外交征服
八、集权,专制,战争,灭亡
九、战败被禁
0、序:实至名归“八最”党
如果讲“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可能很多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如果讲“德国纳粹党”,知道的人就海了去。纳粹党是“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德语简称。有另一种译法“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不过,在纳粹党的党纲中,它更强调德意志境内的一切矿藏、水流(流域与水体)、森林、山岭、草原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一切资产、企业包括人们的体力、智力都归国家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后由于种种原因放缓),取消地租、取消利息;将教育收归国有,国家投资教育,通过教育树立公民的国家思想等;国家决定思想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发展路线,而且还必须由国家领导和组织各种专业。纳粹党也强调雅利安民族的优越性,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不过,人们习惯了“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叫法,我们还是尊重历史事实罢。
这是一个仅仅存在了26年的政党,从1919年成立时的数百人,到1945年被禁止、被取缔时的近二千多万党员,发展何其迅速!崛起何其狂野!但是,它对德国、对欧洲、对世界、对未来造成的伤害与影响却前所未有!其兴也速,其亡也促。
纳粹党前身为魏玛共和国时期于1919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是个以退役士兵、失业工人、小业主、小职员和朴实的农民为主的地方小党,1920年希特勒参加该党并成为该党7个常委之一后将其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被选举为党首,开始宣扬纳粹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在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赢得了很多狂热分子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德国总理,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压其它政党而成为德国唯一执政党,并且开始取消、取缔、吞并其它政党,实行一党专政。
可以讲,纳粹党是实至名归的“八最”党:它是二十世纪扩张最快、组织最为严密、宣传最为疯狂、行动最凶残、最邪恶、最短命、最反人类、党员与人口数量比最大的政党之一。纳粹党宣扬纳粹主义意识形态:“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世界”,其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其他“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鼓吹国家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归国家,一切财产归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力主以战争为手段拓展德意志的生存空间,妄图称霸世界。
一、纳粹党的党徽、党旗和袖标
“卐”是上古时期许多氏族部落都使用的一种图腾,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等地的历史上均有出现。最初,古人非常崇拜太阳与火,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作为吉祥的标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希特勒入主德国工人党后不久,该党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将“卐”用来做党徽标志,这,并非是崇拜太阳或者火,或者寓意吉祥。在德语中“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字头都是“s”,他简单地将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这是纳粹党的党徽的直接由来。但是,这个简单的图案让那些狂热的信徒联想到上古的神秘与寓意,因而得到疯狂的热爱。
希特勒亲自为纳粹党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希特勒对这个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这样解释:“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
希特勒还为纳粹党设计了袖标,这个袖标其实就是缩小版的党旗。到二战前期,纳粹党的党徽、党旗和袖标几乎充斥了德国所有的媒体、服装(军装、党装)、平面广告等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纳粹党的严密组织
希特勒入主纳粹党后,利用慕尼黑啤酒馆政变中的骨干分子,迅速在全德国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体系,将其触角伸向各个地方、各个组织。这个组织体系分为四个层级:中央党部;大区(多数按州设置)党部和中央政府各个部门的党部;县分区党部和大型企业党部;村镇、社区党部。这四个层级垂直向下,履行领导、组织、指导、监督下级组织。特别强调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元首。在整个国家体系中的每个职能层级中,各级党的领袖都会起到最终的监管裁决作用,其中权利最大的就是帝国和各大区领袖。他们掌握着如宣传、教育、出版、财政、法律等等。“领袖”这个名称与“元首”一样,也是极权组织独创的概念,领袖这个名称说明了在他们自己管辖区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纳粹党有一条公开的领袖原则:“党内无条件地服从上级领袖的决策”;还有一条元首原则:“元首永远是正确的,元首的意志就是法律。元首的讲话、演讲、文章、批示必须得到最及时的宣传、贯彻、执行。”
至此,纳粹党控制了德国的一切,工、农、商、学、兵,吃、喝、拉、撒、睡,婚丧嫁娶,耕种收割,产品制造与销售,教育文化,无所不管,无所不问。并且提出了纳粹党的“五个代表”:党是德意志优秀工人的代表,党是优秀农业生产者的代表,党是商人的代表,党是学生所有的代表,党代表一切军人。与此同时,纳粹党党员数量也从最初的几百人,急剧扩张到德国当时(二战前1933年数据)总人口6600万的四分之一:约1600万,如果再加上境外雅利安党徒,有可能超过2000万。这个数据堪称世界政党有史以来各国党员与人口数量比最大的政党!这个记录,至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打破。
在思想文化控制方面,1934年1月设立了纳粹党“世界观学习教育监察处”,负责监管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培训。
1933年3月,强迫国会通过立法解散、取缔德国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民族人民党等;7月,国会通过禁止成立任何新的政党组织,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是德国惟一政党;取消各州的自主权、自治权(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宪法规定各州拥有自治权),各州的州长由党中央与中央政府任命,各州政府基本上与各大区党部混为一体,以党代政,以党代法,以党代议(到1934年后,各州议会基本停止活动,同时所有司法机构也被党统一领导)。至此,纳粹党完全掌握了德国的各个方面,一党专政与独裁就此建立。
更有甚者,1933年12月,国会竞通过了《党国一体法》,确立纳粹党及其所属组织冲锋队、党卫军在各级国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冲锋队、党卫军先后接管了警察、监狱、法院、情报等。
1934年8月,保罗·冯·兴登堡总统逝世,希特勒毫不客气地将总统权力也揽了过来。至此,希特勒身兼数职:总统,总理,党首,大元帅,为此,纳粹党设置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称呼:“元首”,成为所有集权专制国家与组织的最爱。
这里,我们还必须讲明,作为纳粹党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初期是维护集会秩序的准军事,后来演变成纳粹党直接领导的军事组织)和党卫队,其组织程度更为严密,我将另文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纳粹党的《二十五点纲领》
《二十五点纲领》是于1920年2月制定并公布的,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纲领性文件,是纳粹党的行为指导。在此纲领中,纳粹党的核心思想与宣传中体现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成分,并通过民族主义,以适应一战后德国民众要求变革、要求振兴民族的愿望,其内容呼吁了民主与更广泛的大众权利,从而受到了广大德国人民的支持。在纳粹党执政期间,反映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条文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实现,维护了德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条,我们要求基于民族自决的权利,联合德意志人为大德意志帝国。(条山叔评:狂野之心,欲联合世界各地的德意志人,建立称霸世界的大德意志帝国。)
第二条,我们要求德意志民族应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废除凡尔塞条约和圣日尔曼条约。(条山叔评:不承认战败国地位。)
第三条,我们要求国土和领土(殖民地)足以养育我们的民族及移植我们的过剩人口。(条山叔评:扩张!)
第四条,只有德意志同胞,才能取得德意志公民的资格;凡属德意志民族血统,不管其职业如何,方能为德意志国民。因此犹太人不能为德意志国民。(条山叔评:反犹!一个民族,一个血统。)
第五条,凡在德国的非德意志公民,只能视为侨民,应受治理外国人法律的待遇。(条山叔评:剥夺其他民族与民众的政治权利!)
第六条,只有德意志公民,才能决定德意志国家的领袖和法律的权利。因此,我们要求一切公职,不管何等种类,不管它是联邦的,还是各州的,或是市区的,必须由德意志公民担任。我们反对腐败的议会制度,因为议会政治只根据党派利益,任用私人,而不顾及品德和能力。(条山叔评:剥夺了议会的立法权。)
第七条,我们要求国家应供给公民工作及生活为其首要任务。如果国家不能养育其全部人口,则应驱逐外国人(非德意志公民)出德国国境。(条山叔评:相对平均的供给制安定了德意志人的心态,激发了德意志人的热情。)
第八条,禁止非德意志人迁入德国。我们要求将1914年8月2日以后迁入德国的一切非德意志人应驱逐出境。(条山叔评:霸道!)
第九条,一切德意志公民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条山叔评:突出一个字:均。)
第十条,每个德意志公民的首要职责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个人的活动不许损害全体的利益,而应受全体的制约并对所有人有利。
因此,我们要求:
第十一条,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废除利息奴隶制。(条山叔评:同时废除的还有利息,地租等。)
第十二条,鉴于每次战争都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方面的巨大牺牲,必须把战争横财看作对人民的犯罪。因此,我们要求完全没收一切战争利润。
第十三条,我们要求将一切托拉斯(一种垄断组织)收归国有。(条山叔评:13至17条都是国有化。)
第十四条,我们要求分配大企业的利润。
第十五条,我们要求大规模改组养老设施。
第十六条,我们要求建立并维持一个健全的中产阶级。我们要求立即将大百货商店收归国有,廉价租赁给小工商业者,要求国家或各州在收购货物时特别要照顾一切小工商业者。
第十七条,我们要求一种适合民族需要的土地改革制度,要求制定一项为了公益而无代价的没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废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投机活动。
第十八条,我们要求严厉镇压那些危害公共利益得人;对于危险的民族犯罪、高利贷者、投机者等,不管其信仰及种族如何,必须处以死刑。
第十九条,我们要求用德国的教材代替为唯物主义世界秩序服务的罗马教权。(条山叔评:开始控制教育,统一教材。)
第二十条,为使一切有能力而又勤奋的德意志人有高等教育、并能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我们要求改革现存的教育制度。一切教育机关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实际生活的需求。儿童一到有理解能力时,即应启发他们的民族观念。我们要求贫寒子弟特别优秀者,不论其父母职业及社会关系如何,应享有国家免费教育。(条山叔评:控制未来。)
第二十一条,国家必须保护母亲和儿童,禁止雇佣童工,制定奖励体育运动和进行体格锻炼的法律,大力支持一切增进青年体力的团体,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的健康水平。
第二十二条,我们要求取缔雇佣军,建立国民军。(条山叔评:建立义务征兵制)
第二十三条,我们要求制定法律,禁止恶意的政治谣言及其在报纸上的宣传。我们要求德意志机关必须做到:
1.凡德文报纸的编辑及工作人员应为德意志公民。
2.凡非德意志报纸,应经德国的特别许可,才能发行,但不许其用德文印刷。
3.凡非德意志人,而参与了德意志报纸的财政,或企图使德意志报受其影响,必须依法禁止,违犯者应关闭这类报社,并且立即驱逐与该报纸有关的非德意志人出境。违反公共利益的报纸,必须坚决取缔。
我们要求制定法律,坚决禁止对于我国人民生活有不良影响的艺术与文学,并封闭与此种要求相冲突的机关团体。(条山叔评:控制宣传、媒体、文化、艺术等。)
第二十四条,我们要求在不危害国家的生存,或不违背德意志民族的风俗道德的范围内,承认一切宗教、信仰的自由。本党主张积极的基督教,但不为任何宗教所约束。
本党反对国内外的犹太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本党深信只有以“先公后私”为原则,才能郅力于我民族的永久的复活。(条山叔评:控制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反犹主义。)
第二十五条,我们要求在联邦内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以便实现本政党所主张的一切;中央和国会对于整个及其各种机关,应有绝对的权威;为了实施联邦所颁布的法律,应创设各种职业会议。(条山叔评:赤裸裸要建立集权专制政权!)
本党的领导者,誓为完成上述目的而奋斗,必要时,即使牺牲在征途,也在所不惜。
四、超级集权者阿道夫·希特勒
1919年9月16日,时年30岁的阿道夫·希特勒走进了德国慕尼黑绅土街48号,在这里他被推选为德国工人党领导委员会第七名委员,专门负责宣传工作。从此,他带动着德国走向了疯狂发展的道路,德国和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些纳粹党徒的身上,世界为之颤栗,并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年轻时期的希特勒生活并不轻松,可以说辛酸和贫困一直陪伴着他。为了生存他做过小工,在街头绘画,当过流浪汉,进过收容所。惟一异于常人的,虽然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是他喜欢读书、看书,尤其是在奥地利维也纳生活期间,他拜访最多的地方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免费),阅读了大量书籍,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在维也纳的经历,促使了希特勒世界观的形成,如他在这段时间里看的大量反犹书籍激起了他的反犹情绪,使他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反犹主义者。1913年春天,24岁的希特勒通过合法途径移居到了德国,并且以德国公民自居。在慕尼黑,希特勒同在维也纳时一样,过着孤单、贫苦的流浪生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久积心头的抑郁终于找到了发泄机会,当兵参战,并且负伤。1918年11月10日,正在医院养伤的希特勒听到德国战败的消息之后,悲痛不已,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同大多数德国人一样,他坚信战争的失败是国内出现了卖国贼。愤怒的希特勒被仇恨熏红了双眼,他决心放弃艺术,投身政治,为德国报仇雪恨。伤好之后的希特勒又回到慕尼黑,开始在一个战俘营中担任警卫,随后被第二步兵团调查委员会吸收为情报员。
希特勒刚进入纳粹党时,主要负责宣传和募集党费。希特勒非常喜欢演讲。也善于演讲,他常常通过到群众当中去演讲进行募捐和发动群众、争取群众。通过他的演讲,为党筹措了大量活动经费。并用经费买下了《人民观察家报》,此报作为纳粹党的机关报,为纳粹党的发展和希特勒的上台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以说,肆无忌惮的宣传是纳粹党和希特勒成功的秘诀之一。
五、纳粹党的群团组织
纳粹党要求,年龄在16岁到25岁的德国青年,都要参加纳粹党的青年组织“国家社会主义青年团”;7-15岁男孩子基本上都参加“少年民族先锋队”,简称“少民队”;25岁以下女孩子,如果没有参加青年团,那么就参加“德国少女联盟”。把所有的孩子按照不同年龄都囊括进去,宣传、动员、组织起来了,从而培养符合纳粹精神的新人。
在工人群众中也建立了统一的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德意志劳工阵线”。1933年5月,纳粹党通过控制的傀儡国会议员通过立法解散了各个企业的自由工会,将所有的自由工会强行合并到统一的德意志劳工阵线中,同时也取消了工人罢工的权利。
在文化教育新闻领域,纳粹党成立了“德国文化总会”,由纳粹政府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兼纳粹党全国宣传指导处长戈培尔任会长。德国文化总会得到纳粹政府充分的财政资助。总会下辖文学、音乐、电影、戏剧、广播、美术,新闻等7 个协会。各协会的会长由国民教育与宣传部的高级官员或亲纳粹的文化人担任。据总会章程声称,总会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德意志文化政策,必须使各方面的创造性艺术家都集合在国家领导下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中,不仅必须由国家决定思想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发展路线,而且还必须由国家领导和组织各种专业”,以保证所有的文化活动都符合纳粹主义思想。章程规定,只有具备雅利安血统并在政治上同国家保持一致的人,才能参加总会所属的协会,只有会员才能从事文化工作,包括“生产、复制、在思想上或技术上加工、传播、保护、推销以及协助推销文化财富”的工作。总会及其下属协会的决议和指示,对会员具有法律效力。不参加或者被开除出有关的协会,就等于被禁止从业,他们不能演出,不能发表作品,得不到购买油彩和其它物品的票证。1939年总会共有成员6.5万人。德国文化总会是纳粹政权控制文化领域的有力工具之一。
1933年纳粹党拥有120 种报刊,到1937年9 月发展到231 种报纸,还控制几乎全部周刊、杂志、画报、书籍出版和一个广告代理中心。1944年,纳粹党掌握的报纸,占德国报纸读者的82.5%. 德国的广播业本来就由国家垄断。1925—1926年间成立的德国广播公司,51%的股份属国家所有,政府设有广播专员掌管其事。
在工业企业方面,成立德意志工业全国联合会,控制德国所有的工业组织和生产制造。
在农业、农民方面,纳粹党建立了“德意志国家农民协会”,控制农业生产,保护中小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保护农业生产,目标是着眼于未来战争,而要求“依靠自身的力量”保证粮食的自给。粮食与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生产、加工、运输、储存、批发和零售均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取消地租,使得中小农民感恩戴德,赢得了不少支持者。
纳粹党在执政前,主要依靠国际和国内募捐等筹措资金,用这笔资金平均使用,解决党员的日常生活,发放各种票证,布票、糖票、面包票等。虽然每个票证的购买量非常少,但是平均使用,使得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不患寡而患不均”,蒙蔽了许多人,使许多年轻党徒甘愿为之卖命。纳粹党在执政后,更是把这种方法使用到了登峰造极,各种票证满天飞。但是,它维持了群众的基本给养和生存基础。
六、采用国家扩张政策重振德国经济
纳粹党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经济的迅速崛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政府需求、国家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这种理论当时不一定能够传到德国,但是,希特勒德国却是凯恩斯主义的践行者,先行者。凯恩斯主义很好地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独裁专制相结合,产生了德国经济奇迹。
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德国的名将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依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获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其中一项就是“失业现象消灭了”。
中央政府推动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建造了许多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国家购买军工产品,国家购买农副产品等,迅速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复兴。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德国6600万人口中,实际的失业率在15%以上。几乎一半人口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1933年2月1日,也就是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这不仅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似的政治口号。事实上,通过纳粹当局的努力,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而同时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用纳粹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
这一切无疑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从而“把对法西斯制度发泄道德愤怒的政治活动余地,减少到最低程度”。民众生活的改善,加上媒体的大肆宣传和对其他声音和信息源的封锁,使得人们产生社会地位提高的错觉,涣散了民众内部对法西斯统治的抵抗情绪和抵制力量,而且广大下层民众也对它在政治上持顺从和支持态度。
一个始终笼罩在战败国阴影中的民族,自然有理由为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自豪。就连体育,包括1936年柏林奥运会都成为了德国政治宣传的工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洛杉矶奥运会还要豪华的奥运村,而且大肆宣传德国的“繁荣与昌盛”。为了开好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不但允许一些德国犹太人优秀运动员代表德国参加竞赛,甚至还任命犹太人沃尔夫冈·菲尔斯特纳尔负责管理奥林匹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 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当时,完全有理由称这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体育政治和体育民族主义的狂热,被希特勒发挥得淋漓尽致。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的平民政治家的形象,而很多人也为他所蒙蔽。这一年,他在一份秘密备忘录里要求,“德国军队必须在四年内具有作战的能力。德国的经济必须在四年内具有进行战争的能力”。
七、外交征服
希特勒在战前的另一个成就,就是通过不流血的外交征服,一步步使德国从一个战败国成为了“正常”国家。根据1919年6月28日的凡尔赛和约,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从1920年3月21日起,德国国防军减少到10万人,而且只能用于维护德国内部秩序和执行边防警察任务。凡尔赛和约禁止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准有任何空军武器。当然,这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战败国,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国家。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立即秘密重整军备。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建立正规的海军。国际联盟对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只是口头上抗议,没有谁准备用武力制止希特勒的扩军备战。1936年,希特勒派兵占领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的“非军事地带”莱茵兰。开始他宣称这次占领“纯属象征性质”,还提出要跟邻国签订为期二十五年的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3月,奥地利“回归”德国。半年后,希特勒又要求有350万人口的苏台德地区回归德国。希特勒说这是他对欧洲提出的“最后一个领土要求”。古德里安说:“苏台德地区的收回,军事自主权的建立,莱茵河地区的占领,奥地利的合并 这些事情都能够得到全德国人民的拥护,甚至于外国也都不乏表示同情的人。”到入侵波兰时,希特勒仅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已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军力最强大的国家。德国再次成为欧洲强国。
战前,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德国在战败的阴影中迅速崛起,而这是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的。
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布拉格。1939年4月20日,希特勒五十大寿,德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各兵种的军旗都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军旗营”,这么多的军旗都向希特勒前倾致敬。古德里安就说:“他的事业到这个时候可以说已经登峰造极。他是不是懂得持盈保泰,适可而止的道理呢?当时的情况已具极度的爆炸性。”但希特勒没有“止”。一如古德里安所说:“在捷克被占之后,梅默尔也被兼并了。这个时候的德国,已拥有强有力的地位。似乎以后任何的国际问题,都可以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可是希特勒却似乎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希特勒不想止步,德国这时却没有人和力量能够迫使他止步。
作为个人,希特勒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就连古德里安也说,“从个人方面来说,他的生活方式是很高尚纯洁,很值得人敬佩的”。但希特勒不是普通人,而是大权垄断在手的绝对领袖,是否素食,是否喝酒抽烟,都是细枝末节。他可以不喜欢在个人生活上过多花纳税人的钱或者其他什么的,但他不怕多流纳税人的血。
八、集权,专制,战争,灭亡
1938年11月10日,已经踌躇满志的希特勒对记者声称,他这么多年来谈论和平是“迫不得已”,“我只有不断地重申德国的和平愿望与计划才能一点一点地为德国人民赢回自由,使他们获得下一阶段必不可少的武器”。希特勒在把德国和欧洲往深渊里拖。但是,这时的德国自己已经不能遏制希特勒的疯狂,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在德国已经建立起了让德国人俯首帖耳的集权体制。
“元首永远是正确的。元首的意志就是法律。”希特勒和古代独裁者一样,他不仅要控制国家、土地和人民的肉体,还要控制人民的精神和思想。纳粹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纳粹精神的培育,成立了“少年民族先锋队”、“国家社会主义青年团”、“德国少女联盟”等组织,把所有的孩子按照不同年龄都囊括进去,组织起来了,从而培养出符合纳粹精神的新人。第三帝国的指导性口号是:“元首命令,我们紧跟!”德国人民必须俯首帖耳地听希特勒的话,跟纳粹党走。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教育宣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密的组织保证。就思想文化控制而言,有着纳粹党和政府的两大系统。比如,1934年1月设立了纳粹党世界观学习教育监察处,负责监管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培训。1933年3月,德国政府成立国民教育与宣传部。戈培尔出任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他强调,大众传媒绝对是纳粹党的工具,任务是向民众解释纳粹党的政策和措施,并用纳粹主义思想改造德国人民。他声称宣传者的背后应该竖着一把剑。纳粹当局迫害和驱逐“制造和传播非德意志精神”的文化人一点也不客气。1938年8月,德国政府公布了第一批被革除国籍、成为不受法律保护者的名单。到1938年底,共有84批大约5000名科学文化人士被迫流亡国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挑起了战争。希特勒掌握着德国的方向盘,就是开向悬崖,德国也无人能够阻止。除了去世、谋杀、政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使希特勒下台。纳粹德国没有改弦易辙的内部机制。希特勒想要大炮不要黄油,他可以使德国人都不要黄油而只要大炮。这种制度是一条道走到黑的制度。这样一个国家,就是想不疯狂,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当然,德国发动战争之初的不流血或少流血的征服,也确实让多数德国人兴奋了一阵子。德国军队只花了五个星期的工夫,就开进了夙敌法国的首都巴黎,比俾斯麦打败法国拿破仑三世、进逼巴黎的时间还要短。1940年6月22日,法国签署了投降书。在同一节火车车厢里,1918年11月11日,德国曾签署了战败的停战协定。在现在的德国看来,这自然是“洗刷凡尔赛耻辱”的成就。希特勒被当成“所有时代的最伟大的统帅、最英明的领袖”而得到德国人的欢呼。再想想看,自从1939年9月战争爆发,直到1942年11月,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德国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在一般民众的眼里,这都是德国扬眉吐气的有力证据。
俗语讲: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这成了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德国军队开始全线退却,可它依然在大谈“最终胜利”。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最后,希特勒重复了威廉二世的悲剧。希特勒发动战争非但没有拓展德国的“生存空间”,而且丧失了领土,德国还被一分为二。
九、战败被禁
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宣告灭亡。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间,在纳粹党的党代会的圣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纳粹党是危害人类的邪恶组织,永世被禁。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经济振兴,民族崛起,文化繁荣,人民富强。但是,发展一定要走正道。绝不能依靠发展军备!绝不能依靠国家与政府!政府应该保持中立,维护规则的公平、公正,做一个合格的裁判。否则,经济是起来了,而人民却失去了民主与自由。发展经济只能依靠市场,依靠公民消费,这是经济发展正道;文化、教育等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切忌统一!这是文化繁荣的正道;各种权力的运行一定要有它的边界,公共权力只能在公共领域里运行,绝不能侵入公民的私域,此其一;其二,公权力不能集中,过分的集中,必然导致专权与专制,这是权力运作的正道。
2019年1月17日星期四,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