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传习录》6-3:人分三种,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种人?


 

何老师说话 2018-12-08 11:27:20
讲谈《传习录》6-3:人分三等,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等人?

 

 

【原文】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讲谈《传习录》6-3:人分三等,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等人?

 

 

 

    【讲谈】阳明先生接着说到,精是一的功夫,博是约的功夫。你既然已经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就 可用一句话说清楚了。

      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今天我们知道,这些差异来自每个人的天然稟赋如智力情商的不同,社会因素有社会地位的高低。王阳明认为,人在天赋上,分为三种,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这个思想,出自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三种人对应着三种状态,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的人,可以“尽心知性知天”,这种人按与生俱来的本能(后面会谈到,王阳明把这个与生俱来的本能,称为“良知”)尽心尽意去做事,在认识事理时,有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 ,可以在发挥本身固有天赋轻松地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凡人花十分努力掌握的东西,他们可以花一分力气就轻松掌握,如同年轻力壮之人,能够往返奔走于数千里之间,处于生而安行的状态。这样的人,在儒家叫“圣人”,在佛教叫“佛陀”,在道家叫“仙人”,在马家叫“天才’。

       “学知利行”是学而知之的人,可以“存心养性事天”,这种人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到哪里去、要做什么,但能够尽人事听天命(养性事天),努力在做一件件事中保存心头的正念(存心),如同儿童,只能在院子里学习走走 路,不断地总结提高进步,达到生而学知利行的境界。

       还有一种“困而知之”的人,不管寿命是长是短(夭寿不二),只是修身养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待天命(修身以俟,俟:等待)。这种人,没有天赋,或者说天赋太少,来到世界上,还能够修身养性,等待天命,“困知勉行”如同襁褓中的婴儿,只能使他扶着墙壁慢慢学习站立走动。

       王阳明告诉徐爱,朱熹错误的解释’格物’,是因为他颠倒了前后的因果关系,把生而知之人可以办到的“尽心知性”,要求人群中大多数“困而知之”的人“格物致知”去做到,怎么可能做得来呢?”

         当然,王阳明没有说朱熹的这种说法就完全错了,但他认为朱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他说的这种“格物”之法是给谁用的?“困而知之”的人如果按照这种方法“格物”,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了。甚至“学而知之”的人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