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年是如何应对铁路建设大泡沫这只大灰犀牛的?


来源:政经天一楼

摘要:文章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毕竟铁路需求也是有边际的,不可能无限扩张。到1893年随着大北方铁路完工,美国铁路饱和,铁路修不下去了,美国经济也就萧条了。但我们也无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这场泡沫确实是与美国崛起同步的。

今天,一篇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坚所撰写的,题为《谨防高铁灰犀牛》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认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高铁网络和过低的高铁运输密度(运输收入)预示着重大金融风险。继续进行的大规模高铁建设将给中铁总和地方政府造成更加巨大的债务负担,进而成为撞击中国经济的灰犀牛。

在这里,本楼(政经天一楼)主也想就高铁建设灰犀牛一文,简单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铁路建设泡沫,不独中国有,1845-1860年的英国也如此。其后美国接过棒,肇始点为美国国会于1862年通过的《太平洋铁路法案》。到1870年美国铁路总长超过8.5万公里。但美国还是根本停不下来,之后20年时间里,包括圣菲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大北方铁路……相继建成。到1900年时,美国的铁路总长已高达30.5 万公里。正是由于铁路大泡沫,大量涌入美国。

其次,文章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毕竟,铁路的需求量也是有边际的,不可能无限扩张。到1893年,随着大北方铁路完工,美国铁路饱和,铁路修不下去了,美国经济也就萧条了。

但我们也无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泡沫期(1862-1893年)确实是与美国崛起完全同步的。正是这三十年,美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美国也是于此时全面超越西欧的。(就铁路大泡沫与美国经济崛起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甚至持有二者间不只是相关性,甚至具有因果性。譬如:沃尔特.罗斯托就认为,“对于经济起飞而言,或许至关重要的是铁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煤炭、钢铁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现代基础工业部门的增长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兴修尤其是维护重要大型铁路系统的需求。”列宁则也认为“铁路是资本主义工业的最重要部门,即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总结”。此外,熊彼特也持有这种观点。熊彼特就认为,“其他任何事情都取决于道路,它们要么是道路创造的,要么是以道路为条件。”正是由于铁路,激发了大量其他产业。除增加了煤、钢铁、机械和以石化工业为基础的润滑油与燃料的使用外,还有成百项创新涌现,既有大的也有小的。商业则以跳跃式的速度向前发展,一大批新商品涌向全国市场。此外,由于铁路的缘故,还在整个美国创造了各种规模的新社区,从小的交叉点到巨大的新工业中心。为此,托马斯·麦克劳满怀诗意的写道“芝加哥是铁路的一个孩子,奥马哈市、沃思堡市、丹佛和其他成千上万个小城镇也是如此。”相关内容可参见陈潭教授等人所著的《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一书的第二章——本楼主负责该书第一、第二、第三章。

 

 

 

更重要的是,因为铁路泡沫破灭而来的189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却成了决定美国命运的一个大契机——随着铁路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大衰退,美国国内一片悲观。

正是这一时期,美国的知识界用了三年时间来争吵。最终在老罗斯福的推动下,确立了一条有别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发展模式——马汉路线——海权论和由此而衍生的,基于财政和政治成本,全面抛弃英国殖民统治模式,只要据点和市场,不要他国领土——美国至今保留的大国策。关于这点大家可参阅本楼主的另一篇推文:百年坚守——你应该知道的美国的那道基本国策

 

回到文章,对于中国而言,文章说的铁路泡沫,个人认为是绝对有的——如果大干快上,经济是由铁路建设驱动,那么经济危机也是必然的——毕竟铁路建设的量有边界,一旦饱和就建不下去。这也正是我说这文章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的原因。

但正如美国经验,这泡沫也并非一无是处:伴随着铁路泡沫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腾飞,在这期间美国不仅经济总量超越西欧,同时也完成了由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完美转型。

就目前的中国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伴随这泡沫而来的是,能不能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之后又如何面对必然会来临的泡沫后的经济危机,以及国家命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