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大股东减持
媒体披露,2019年首个产易日,有37家公司发布减持计划,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有关“大股东清仓式减持”,“大股东看淡后市”的惊呼泛起。
此消息之所以引发市场如此关注,是因为信息发布于新年度的第一个交易日,同时是市场年度深幅回落高达30%、并接近去年新低的背景之下,市场人气低迷。
真实的情况如何?其实,资本市场出于对未来的预期,有人看好,有人看淡,原属正常。如此,市场才有交易。只是市场多、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当前疲弱的空头市场中,利空信息更易于传播;大家对利空敏感,而对利多麻木,这是空头市场的特点,与多头刚好相反。比如,就在同一天,《证券时报》也发布了一条消息,“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1月2日晚间共有198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计划或回购进展”,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对减持公司质地进行分析,发布减持公告的37家公司“基本面”情况差别较大,有PE值仍达数倍以上的,也有已经跌破净值处于“打折”状态的;有发行原始股股东或者增发解禁宣布减持的,也有基于个股股价表现进行决策减持的。比如个别股票近期经历了逆市的大幅上涨,但大部分股票处在长期的回落之中,有的跌幅已相当巨大。减持消息发布后,大部分个股以向下回落作出反应。
而将“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回购与增持”同“大股东减持”进行总量对比,有以下的一组数据:根据统计,2018年被减持公司家数为1350家,占当年解禁公司家数1720家的比例为78.49%,家数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2015年的数据,比例却为2012年以来最低,也是连续第二次出现公告减持家数少于当年解禁的公司家数;被减持股数为115.52亿股,为2013年以来最少,占当年解禁公司解禁股数2959.05亿股的3.90%。增持的数据信息是: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782家公司开展回购计划,回购金额高达617.02亿元,实现创纪录增长。2018年全年回购金额接近7倍于2017年。2014年-2017年四年间回购股份金额分别为91.99亿元、109.30亿元、50.30亿元、98.69亿元,仅2016年回购金额超过百亿,四年累计回购350.29亿元,仅相当于2018年全年的57%。
数据对比说明什么?市场主体基于各自不同的需求进行决策,资本市场是实业投资的重要退出渠道,所以大股东减持年年有、时时有,非常正常,而2018年的减持情况与其他年份相比并无异常。对比来看,反倒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增持,2018年在政策面鼓励和估值吸引力推动之下,大幅增长,这是长期资金看好市场的重要信号和体现。只是因市场疲弱,这一“利好”被投资者“选择性”忽视。
反过来说,一个市场对利空敏感、对利多麻木时,已经预示着市场的低迷疲弱。而在一个市场一年时间里一路下跌各类股指普遍超过30%,大量个股下跌“惨不忍睹”的时候,大股东还需要忍痛减持,如果不是出于急需资金而无可耐何之外,那就是的确说明是有资金继续看淡市场。增持说明股东对自身公司发展有信心,但是从股价表现看,大部分股票增持后仍是回落的走势,虽然增持可能起到了对冲下跌、稳定股价的作用,但股价回落却也说明,大股东的信心与行动并没有带动市场的信心回暖,这正是市场处于极度虚弱状态的体现。
笔者认为,一个年度下跌超过三成、估值优势无论纵向还是横向进行对比都已经凸显,在此基础上仍在继续下行,说明市场预期与股市的现实表现已是严重矫枉过正,市场需要加温、进行融冰;而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温融冰还需要有力度、有持续性,方能产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