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章 认知动机实现方式及层次理论(一)
作为意识作用力,认知动机的具体表现十分独特。它敏锐于自我概念反应或外界信息,敏捷于自发灵感和自我顿悟,并迅速推动大脑展开自觉思维运动;它的作用力高效启动了认识论大循环中应所包含而被以往哲学忽略的认知小循环和微循环。
很多情况下,认知动机所敏感的自我概念反应之信息召唤,其概念内涵并非是既已存在且正在产生影响力的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它所自我感悟到的探索指向,也并非是他人的科技实践开创出了新技术新前景,更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为社会发展方向提出了何种新要求,它,是众多人脑所不能感悟的对特殊信息的响应,或是脑内记忆重组的新感悟,或是对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中绝大多数人并未觉察的某种信息的对应链接。
起初,那种于瞬间促成的认知欲望,在能动性发力之初是一种模糊概念,但很快,它能转变成强力拉动个体大脑产生自觉思维、形成有明确注意力的认知指向。认知动机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力、不同于行为动机作用力的基本表现就在于此。
认知动机有三种实现途径
大脑响应动机,集中精力展开思维运动,以获得创新思想。
大脑响应动机,集中精力接受视听信息,以达到应知目的。
大脑响应动机,集中精力尝试某种偶然,以确认被动意识。
三种实现途径,绝大多数是以个体大脑的“内在意识”为主要表现方式。有时,三种实现途径是交织展开的。它们是个体感官感觉响应外界或体内脑内信息,又链接个体大脑认知指向形成注意力的个体认知欲望,之初的脑动力只针对“自我”。
其中,所谓“确认被动意识”指的是:未曾想听想看但被动感知到的外界信息,是敏锐的对应链接条件“意外”的应受和响应,如果敏感其中有认知价值或激发出好奇欲望,认知动机将自觉关注并再次确认。那种意外信息对有着多根系多向性激活记忆积累响应机制的科学头脑来说,是推动其产生再确认的强烈认知指向的直接动力。
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内涵很不相同,与各种科研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决策也有表现形式不同、目的不同的根本性差别。认知动机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促成明确的服务于化解科研难题或新探索发现的行为动机产生,促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物质高级运动方式被拉开序幕,最终促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被正式导入。
认知动机有五种表现层次
首先,表现为指向物质运动前沿未知领域而形成的探索发现认知欲望,它是一种原创性意识将要起源的曙光。就现代人脑认知条件看,此种认知动机只发生在少数个体脑内。它直接推动了个体人脑全新求知欲望涌现、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思维运动自觉展开。
在此之后,其认知动机才演变成有明确行为动机(即含有确切课题指向选择)的探索实践活动的展开。认知动机所包含的创新意识萌芽是新的科研方向被确认、被展开的先导。笔者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对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的发现欲望”。
其次,表现为指向某一现实领域创新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认知欲望,是一种局部创新意识起源、完善的起点。此种认知动机可以发生在较多个体脑内。它直接服务于那些新实践的开拓者和既有科研领域中的探索者们,化解新实践新科研中的难题并为此产生新的认知指向,它也直接推动上述探索者们把迫切希望搞清楚但尚未获得清楚认知的那些认知盲区,使在新发现的基础上激活脑动力酝酿更成熟的行为动机。在这一层次表现中,认知动机的确切性和认知指向的准确性,将成为能否尽快促成行为动机更加成熟的决定性条件。
上述可在更多个体脑内发生、产生的认知动机,经常伴随着某种既有行为动机的辅助和支持,也常被一些服务于认知动机的常规行为动机所引导的“具体行为”所掩盖。比如:集中精力收集有关科研信息的调研活动,集中精力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考察活动等,其表面形态均类似于行为动机所主导的作用力。就像人们早期认识的物理运动,只是看到明显的物理反应而没有发现其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信息与响应的介质运动环节一样。
实际上,就个体人脑响应条件和思维能力来看,认知动机所蕴藏的“内在优势”是任何实践活动(即便是依靠最优越实践条件支持)也替代不了的内在优势。认知动机包含的认知指向决定人脑最具个性的微观物质运动特征。未必他有了调研行动也到了现场“深入”了实际,他就能悉知什么。其时至关重要的条件是看其认知动机中响应了什么?包含了什么?他敏感到了什么?他的认知欲望确切指向了什么?然后,是由认知指向决定人脑能否领先他人发现和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疑难,也是促成最佳行为动机成熟的关键。
在上述过程中任何人违背不了信息与响应范畴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把这一层次认知需要简称为:“现实社会实践和既有科研探索领域中的开拓认知欲望”。
其三,表现为指向普遍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认知欲望,是一种缺少创新概念指向的认知动机。它可以发生在一切拥有正常的健康的个体脑内,是与行为动机形影不离的认知动机表现层次,是促使简单行为动机随机形成变化的起点,又是针对日常行为动机或日常工作决策的认知指向,多数情况下它忽略认知动机的预先酝酿,是一种“看完再说”、“边看边定”、“随机而行”的认知欲望,常与行为动机合一或交互作用。
实验课题(NO:64)请用新的理论概念体验日常认知动机是否普遍存在?
比如:有人打算去往新开业的超市购物,巧遇熟人问道:“去买点什么?”答曰:“看看再说。”这就是告诉你:去往新开业超市现场一边实现认知欲望一边产生购买动机。更常见的表现如日常买菜,走进菜市场一边问蔬菜价格一边决定买什么蔬菜;一边解决当下要“知”的价格等问题,一边形成选购决策,然后,产生购买动机,实现行为目的。
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往往就是认知和行为两种动机合一或交替,从而推进了常态事务开展和完成。表面上,日常工作生活只有行为动机,实际上,日常行为动机一刻也离不开认知动机,是认知随机伴随行为,掩盖了认知动机的存在。上述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之间没有前后左右的明显分界。它是人脑为日常事务必须随机生发的认知欲望。
这种随机的认知指向,通过了解相关信息、积累某些有用信息用以弥补调整行为动机缺陷,使行为动机随机而生随机变化。此外,由于日常生活包含了为满足知觉享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因此,日常认知动机又为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可为提供永不萎缩的市场容量,社会意识形态可依赖人们常规的内在的认知需要具足用武之地和受传对象。
(2017年7月6日加注:美国心理学界基于马斯洛行为动机五层次理论新补充的“审美需要”,其更严格理论界定应不属于行为动机需要,而是人类通过感官感觉满足并追求人脑知觉享受的动机指向。但凡纯粹服从动物本能占有欲的动机指向,即使其中包含美与丑的差别也应该界定为类如求温饱而生的行为动机。反之呢?)
(2017年7月6日加注:那种并非只服从占有欲的审美指向,皆应界定为人脑认知指向中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感知追求。想欣赏帅哥美女,想饱览体育健美,想久恋于自我的靓丽姿色,想品味高雅艺术表演,陶冶自我情操……这都是脑动力催生的感知指向。恰恰爱美之心不受行为动机层次律约束也不分贫富贵贱安危皆有。)
(2017年7月6日加注:行为动机与认知动机两者,在理论界定上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即行为动机的目的是占有客体、支配客体,或顺应客体、改造客体也称之为顺应和改造客观世界;认知动机的目的是感知客体、发现客体、审视客体、确认客体的存在价值和未知属性,同时收获新的认知积累即改造主观世界后再促成行为动机。)
概括起来可看到:日常认知动机内涵不复杂,其认知指向并未显出有何种创新意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只对行为动机有认识,对伴随的认知动机忽略不计,只要知道想干什么(明确行为动机)即可。但是,对哲学和脑科学的深入发展来说,则不可在理论上忽视认知动机普遍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日常生活或从事日常事务,人脑的认知动机也不能被简化掉。日常行为动机的修正、补充、调整,随时需要它的帮助。
不过,这一层次的认知动机其显著特点是:认知脑动力性能不足。它总是依赖日常行为动机产生,依赖循环往复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需要推动人脑随机产生认知需求,并达到认知目的。几乎没有人为了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之行为目的而决定先坐下来“学习”一天,充充“电”。人们总是常规行事,先决定干什么(行为动机),先行动起来,先把事情做起来,结果,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当天菜市场价格上涨了,于是,才想到自己是否需要先问一问市场行情(认知动机),接着,认知和行为两种动机开始交互递进了。
人们在一贯的本能的和日常的行为过程中,往往是行为动机带动了认知动机的产生和扩展。应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对日常行为动机认知补充欲望”。
其四,表现为指向求知求学过程所形成的认知欲望,是一种与奠定基础性脑功能和培育发达脑功能直接关联的认知动机,可发生在所有人脑内。它直接推动的是求学中的人脑保持求知注意力、产生求知兴趣和爱好、形成持久的知识积累的脑动力。
这一层次的认知欲望,直接推动知识积累完成既定目标,改善大脑响应条件,提高人们适应社会需要创造社会价值的本领。与此同时,也可促成拥有创新意识的某种认知指向产生。因为在这一层次中,认知能动性作用力表现还包括使认知欲望从低级的“好奇心”和简单的“求知欲”层次被逐步提升到形成求知志向和锻造人生信念上来。但凡包含了认知志向和人生信念的认知动机,将为达成认知指向注入不可缺少的“认知意志力”。
对于尚未置身于社会实践和走进社会生活的青少年来说,解决求知欲望、保持学习热情的脑动力机制问题,当然不能依靠生活需求和实践需要来提供直接动力,应主要依靠认知动机的预先构造来形成脑动力。所以,此一层次的认知动机,又是临时或持久解决学习注意力问题的关键条件,其中,含有极为深刻且具有脑科学价值的研究课题。
面对青少年掌握科技文化知识、树立正确求知价值观,如果仅仅依靠“灌输”方式来完成求知过程,将不会出现最佳效果。而依靠外部条件的压力和推力,同时依靠认知动机产生的内在作用力,促使脑内生化介质高效循环,可使知识传播赢得人脑主动响应。之所以兴趣激发方式可提高认知效率?原因就在于学习过程是否“预置”了认知动机,效果截然不同。应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人脑发达成熟时期的求知求学欲望”。
其五,表现为指向脑功能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幼稚的模糊的认知欲望,是一种可促进脑功能成型的内在动力,发生在所有人的幼年和童年期脑内。它直接推动了原始好奇欲望和童心童趣被激发。婴童们的好奇心以及为此形成的注意力、还有后来发生的兴趣和爱好,均是源于原始的、自发的、模糊的认知指向演变而成的。脑功能并未健全的婴童,之初的模糊认知欲望经过培育后,能促使其模糊认知欲望孕育有自觉概念的欲望。
“模糊认知欲望”的外在表现是:幼儿们常因此而凝聚短暂注意力。那些模糊的“认知动机”也时常合并着模糊行为动机,其“知行合并”的“动机原始态”特征十分突出。以往的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好奇心是儿童为某现象形成注意力或分散注意力的心理动因,其实,那正是欲望模糊的认知动机及其好奇心所指向所驱动的结果。模糊认知欲望作为第五种认知动机形态的内在特征,无疑是推动婴童脑功能发育成型的内在动力之一。
功能成型中的人脑,有自动响应外界信息的灵敏机制。当幼儿脑已形成食欲和情感两种映像记忆中心后,大脑对两种记忆的依赖性随之形成。接着,拥有识别指向、选择指向功能的模糊意识将日渐增多。此后,主要以好奇心为特征的模糊认知欲望也将与日俱增。伴随综合知觉多根系多向性响应功能的增进,孩子的好奇心将由模糊认知欲望转为明确认知指向,并且反过来促使好奇心持续增量,认知欲望获得扩展和深化,人的认知脑动力也获得提升。应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人脑发育成型时期的模糊好奇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