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精神寄托
喻建国
个体在生命正常运作之外寻求的一种能够使生命更加充实的存在,这一存在即某一精神寄托对象,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个体寻求精神寄托。获得精神寄托意味着个体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见不到个体精神空虚的影子。
个体的生命正常运作常常显诸于个体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而经常处于生命正常运作中的个体常会感受到疲乏,为了提高生命运作的效率,就需要寻求另一种可以发挥调节作用的运作,也就出现了寻求寄托对象的需要。
寄托对象的存在有可能是具体的物质存在,但是更多的却是精神存在,精神寄托也就呈现出它的异彩。
没有精神活动的生理性存活,也叫生命,比如植物人和草履虫。所以,生命二字,可以仅指肉身。而大多数人的生命是具有精神活动的,精神活动是人脑的一个功能,精神活动包括认识活动,也就是由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组成,还有情感活动以及行为活动。客观世界在不停地变化着运动着,反映客观世界的精神活动也要不断地变化和运动才能适应。
存在决定意识,人的精神活动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形成和完善,人们的精神活动也会支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人的精神活动对认知具有调节作用,在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相互协调与大脑的主管下,人们的整个运转才能有效合理精密地运行。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渐渐地会发现无限与有限的对立,还会发现绝对与相对的差距,因为那必是无限之存在(比如整个宇宙的奥秘)试图对有限之存在(比如个人处境)施加影响,必是绝对价值(比如人类前途)试图对相对价值(比如个人当前存在)施以匡正。那无限与绝对的存在是什么,人们在寻求精神寄托时,最终会提出这个问题。那无限与绝对的存在就是宇宙能量。宇宙能量是人们在有限此岸向着无限彼岸的眺望所见,是相对价值向着绝对价值投奔的目的地。
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仅仅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是累赘,尤其是当你食不甘味并睡不安寝时,其累赘效应更是明显。但是一旦精神联通了那无限之存在(比如无限的人群和困苦,无限的可能和希望),追随了那绝对价值(比如对终极意义的寻找与建立),它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当前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
人们最初的精神寄托还仅仅局限于某些短暂的存在,当一个短暂的可作为精神寄托的存在过时了,又可以再换一个短暂的存在作为新的精神寄托。可是在不断更换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萌生了寻求一个无限并具有绝对价值的存在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