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初学者(9):“合成谬误”与“后此谬误”


 写给初学者(9):“合成谬误”与“后此谬误”

2019-9-28

新司机上路,要注意交通警示标识,慢慢形成习惯,才不会出问题。老司机不在意,是因为习惯已经养成。

经济学的道路上存在各种危险,也有前人留下的警示标识,我们前面讲过的“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再介绍两种警示标识,这就是“合成谬误”和“后此谬误”。

先举一例介绍“合成谬误”。我老弟在老家栽三七,行情有时好有时坏,有时赚有时赔。三七一般是三年一收。不过他是买一年的三七秧来栽的,两年就可以上市。前些年他开始栽三七时,行情很好,三十头的三七可以卖到四五百一公斤。很多人家都发了财。三七一般是年底开挖。夏天的时候,刨开几株看看,长势非常好,丰产已成定局。如果按照前年的价格算,可以发一大笔财。后来的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之前的高价格,引诱种植户扩大栽种面积,加上风调雨顺,产量大大增加。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而且价格下降幅度非常之大。原先预期的四五百元,变成只剩四五十元。成本都回不了。

如果丰产只是个别种植户的事儿,个别产量的增加不会影响价格,则丰产就意味着丰收。但是,对单个生产者适用的“丰产就意味着丰收”的判断却不适用于整体。当所有或者大多数种植户都丰产,供给的增加必然引起价格下降,而且价格下降幅度会大于产量增加幅度,这样所有的种植户都可能因为丰产而减收。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们知道的“谷贱伤农”,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儿。因为粮食供给增加之后价格必然下降,而且价格下降幅度必然大于产量增加幅度,因此丰产导致了谷贱,谷贱导致了农伤。

以上,是从正面来讨论问题的。反面来看,个别种植户丰产,收入将增加;如果习惯性思维——认为所有或大多数种植户丰产,大家的收入将会增加——就是将适用于个体的判断简单推广到整体,这种“合成”的思维带来的可能是谬误结论,就叫做“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是一种简单化习惯性思维的结果,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表现。比如,个别人群,集团,行业,阶层的货币收入的增加,将会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增加他们的福利。但是,如果所有国民的货币收入同比例增加,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将会下降,人们的福利水平不会提高。看不到这一点,而将个别领域货币收入增加导致购买力提高和福利水平提高的结果推广到全体,也是犯了“合成谬误”。

再比如,国家对某些行业进行关税保护,可以使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得到利益。但是,简单推广开来,认为国家对给行业的保护可以给全民带来利益,就成问题了;或者说,认为国家对所有行业进行关税保护,将使所有行业受益,也都是犯了“合成谬误”。对个别行业的保护会使该行业受益;同时,这种保护可能提高产品价格,降低产品质量,所以消费者福利是会受到损害的。对所有行业的保护实际上就是抵制国际分工,排斥国际贸易,这对一国经济和国际经济都是具有严重的破坏性的;它不仅会减少国民福利,也会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经济发展。

下面讨论“后此谬误”。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各种因果关系。比如利息率与投资的关系,或者消费需求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后此谬误”涉及到的是事物或者变量之间的时间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两个事件或者变量,如果存在因果关系,A是原因,B是结果,二者间也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作为原因的A事件发生在前,作为结果的B事件发生在后。但是,两个事件或者变量存在时间的先后顺序,却不一定就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事件A发生在事件B之前,却不一定是事件B的原因。它们之间可能仅仅是事件先后关系,其实没有因果关系。它们其实是独立关系。即使相关,也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外一件事情之前,就判断其是发生在其后的事情的原因;一件事情发生另外一件事情之后,就判断其是发生在其之前的事情的结果,这就是将时间的先后关系简单处理成因果关系。这种错误的判断方式就叫做“后此谬误”。

经济学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谬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前430-355)有丰富的分工思想,涉及分工与效率,分工与市场,分工的负效用等方面。其后两千多年的斯密(1723-1790)也有丰富的分工思想,而且同样在这些方面有深入研究。于是有人认为是色诺芬启发了斯密,或者说斯密受到色诺芬的影响。将时间的先后关系简单判断为传递和继承的关系,而不顾二者之间是否真的存在传承关系,这也是一种“后次谬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斯密未曾声称过受到色诺芬的影响,而且他有关分工的那些思想也不需要受到他人的启示,任何人专注于相应的经济现象,都可以得出那些结论。所以我说简单因为时间关系而判断传承关系,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经济学的历史一般只记录成功,而很少记录失败。历史上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失败的学术经历不幸被历史记录下来。他就是边际革命的三位重要推动者之一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杰文斯在年轻的时候对统计有着某种偏执,喜欢使用统计工具来研究各种问题。据他的统计研究,太阳黑子每十一年左右爆发一次,而那个时代的英国,经济周期也是十一年。杰文斯的统计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暴发与经济危机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而且,二者之间似乎也存在能够解释的作用机制——太阳黑子暴发影响农业生产,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强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工业 以农产品为投入品,农业的周期性强化工业以致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性。于是,杰文斯得出“太阳黑子周期爆发导致经济周期”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太阳黑子周期论”。太阳黑子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经济周期的形成有其内在机理,当时的经济学界已经有了更多更好的解释。杰文斯的理论显得粗浅而武断,一时成为笑柄。杰文斯的这种判断,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一个“后此谬误”的案例。将时间的先后关系或者表面的相关关系可以处理成因果关系,这是作为经济学家的杰文斯不应该犯的错误。因为这个错误影响了杰文斯的声誉,他需要做很多的努力才能挽回不良影响。

走在经济学的道路上,每个初学者都可能要面临很多“危险”或“陷阱”;很多习惯性的思维都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好在这些“危险”或者“陷阱”并不致命;而且,犯错误而获得教训,也是学习的一部分。不犯错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保持警惕就可以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