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的人,怎样会快乐?


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本无对错,但在流行文化中,与性格外向有关的形容词常常更具表扬意味。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特征与人们的幸福感也有关系。最新研究表明,性格内向的人如果“假装”外向,会感觉更加快乐。

上述建议来自一项前所未有的研究,该研究要求人们在较长时间内像外向者那样行事。研究人员要求123名参与者在一周内,超越自我意愿参加活动,像外向者那样为人处世。另一周里,研究人员要求这群人像内向者那样行事。

性格外向(包括“强制外向性”)的好处过去曾有报道,但这些研究通常只持续较短时间。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一些火车乘客与陌生人交谈。还有一个对照实验组则被要求保持沉默。交谈者的体验报告更加积极。

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的研究人员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希望延长这种虚假的外向性,以验证这种行为是否会带来更多幸福感。

柳博米尔斯基说:“研究发现表明,对很多人来说,改变社会行为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外向的行为方式会增进幸福感。”柳博米尔斯基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这项研究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综合》期刊上。

“外向” 在美国文化中是一种受到褒奖的个性特征,这也是该研究面临的最初的挑战,即假定外向的个性特征是最好的。同外向有关的很多形容词比同内向有关的形容词更有表扬意味。相比“沉默寡言”这类词汇,大部分人更喜欢同“活力四射”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因此,柳博米尔斯基的团队找出了一些含义最为中性的词汇。同外向相关的形容词是“健谈”,“坚定自信”和“自发”。同内向有关的形容词是“深思熟虑”,“安静”和“保守”。

接下来,研究人员告诉“表现内向”组和“表现外向”组的参与者说,此前研究发现,每种行为方式对大学生都是有益的。

最后,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尽可能变得“健谈”、“坚定自信”和“自发”。之后,研究人员又让同一组参与者保持“深思熟虑”,“安静”和“保守”,反之亦然。研究人员每周三次通过电子邮件提醒参与者改变行为方式。

研究人员使用多种方式衡量了参与者的幸福感,参与者在外向行为周后表示感觉更幸福,而在内向行为周后表示幸福感减少。有趣的是,假装外向的人没有报告不适或不良反应。

柳博米尔斯基说:“结果表明,人为增加外向行为可以极大提升幸福感。人为操纵个性相关行为长达一周或许比过去料想的更容易,而结果可能非常给力,令人意外。”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有关这一问题的实验可能会改变一些变量。之前的参与者是大学生,在改变习惯方面来讲可塑性较强。柳博米尔斯基还说,“假装”外向的后果在更长的研究时期后可能会显现。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看似很随意但又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寒暄。彼此说一些迎合对方的话,相互恭维一下,这样既烘托了气氛,又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对有的人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做起来就显得困难的多。

比如对内向的人来说,最不喜欢的就是社交当中的寒暄和迎合。因此,在别人看来,他们总是显得有点疏远,甚至是高冷。结果是,他们和别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交往时,会造成一些尴尬或者麻烦。

那么对一个内向的人来说,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了解问题,所以,首先我们对内向这种性格要先有一个认识。

关于内向

内向和外向是心理学家荣格的首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区别就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他们对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更喜欢安静和独处。

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过多的刺激会是一种干扰,让他们无法沉浸在内心的世界当中,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消耗。所以,一旦参加社交活动久了,他们就会感到疲惫,就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缓一缓,恢复的精力。

所以,内向和社交恐惧并不是一回事。社交恐惧是害怕与人交往,而内向的人并不害怕,他们只是不喜欢过多的与人交往。

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总是不喜欢与人接触,必然会导致人际交往技巧上的欠缺。

所以,内向型的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太会说话,不善于表达。

这又会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这件事上经常有一些挫败感,于是更不愿意与人交往。

虽然有这些问题和不足,但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内向的人更理智和自律

内向的人因为喜欢思考,所以考虑问题比较周到,遇到事情的时候会更冷静,不容易冲动。 所以,内向的人虽然话不多,但在多数情况下会显得心态平和一些。

并且内向者喜欢独处,通常他们会选择看书、画画、写作等活动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成功人士中,性格内向的人是多于外向的人的。

内向的人更有深度

总的来说,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尝试不同的事情,总是显得兴趣广泛。他们随时准备着做下一件事情,想抓住生活中每一点能抓住的刺激。外部的各种刺激是外向人精力的源泉。但是,他们不会把这些刺激进行过深的内心探讨。就好像去餐馆吃饭,他们喜欢在不同的饭店品尝不同的饭菜,但是很少在一个菜品上停留过多的时间。

性格内向的人则喜欢深入地钻研问题,他们不喜欢点到为止,更喜欢把一件事了解透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事情的兴趣显然要高过对人的兴趣。

所以在沟通中,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应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认为这些闲聊毫无意义。他们喜欢进行实质的对话,深度的交流,谈论他们真正在意的话题。

他们喜欢能与人建立深度的关系,而不是泛泛地认识很多人。内向型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的朋友虽然不多,但走心的朋友一点也不比别人少。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怎样才能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呢?

对外面的世界要抱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兴趣

内向的人往往过多的沉浸在自我头脑的世界中,觉得待在头脑的世界里更有安全感,也更纯粹(内向的人都懂得)。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现实世界才是一个人生活的真正舞台,要对外面的世界抱有足够的好奇心,这样你才有动力和意愿去探索它,去投入其中,而不是只当一个旁观者。

避免完美心态

很多内向的人之所以不善表达,是因为在潜意识上认为,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完美的表达技巧,有深刻的见解。但实际上没人能做到这点,不过他们以为只是自己做不到,所以为了避免失误就会尽量少的去表达自己,给别人造成不善表达的印象。

内向的人需要用一种平常心和放松的态度来看待沟通,看待人际交往,想说就说,而不是非得想的完美了再说。相比于表达技巧,人们更看重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是否真诚。

交流感受和交流想法同样重要

其实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和别人交流自己当下的感受了。他们一方面觉得这是个人的事情,不应该和别人交谈,另一方面认为感受在交流时的价值远没有想法重要。

其实,交换各自的感受是建立更深入人际关系的关键一步,你的自我暴露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被信任,于是也会变的信任你。这就是交流感受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