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申辩:被政治因素拉低的皇帝平均寿命否定不了中医的疗效


    自从西医和科学从民国时期大规模进入中国并获取中国近代文化主导地位之后,有大量心智被还原意识蒙蔽的科学主义者对中医展开了持续疯狂的诋毁与谩骂。比如当代的余云岫、鲁迅,现代的方舟子、张功耀。随着全民化的科学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诋毁和谩骂中医俨然成为了国内科学主义信徒的文化传统,他们将这种辱骂中医的文化自虐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着,企图完成余云岫等人废除中医的遗愿。随着方舟子逃离中国,国内诋毁和否定中医的声音近期有所减弱,但有个名为欧阳乾(网名:真香代言人)的文痞在质疑针灸受到攻击后,将知乎和其他网络上大量诋毁中医的内容融汇编辑,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全面诋毁和谩骂中医的文章《致中医药信徒:这是一份世界观地毯式降维打击》(又名《致中医粉:这是一场浩大的骗局》),此文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对中医文化的宣传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通观其文,其内容基本是近些年来那些反中医的科学主义信徒在网络上不断复制和传播的诋毁中医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新意。所谓的“地毯式降维打击”、“ 惨无人道的毁灭式揭穿”等夸张的字眼,也只是呓语般的自嗨。为了消除这篇文章广泛的遗毒,有必要对其无知的呓语进行还击,揭穿其诋毁中医背后的西医逻辑。

1、被政治因素拉低的皇帝平均寿命否定不了中医的疗效

为了否定中医的医疗作用,欧阳乾首先效仿网上那些反中医者的一贯做法,选取了特殊人群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来作为否定中医疗效的证据。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恰是这个特殊人群的寿命受着最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比如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权力斗争引起的精神紧张、极度放纵淫欲等等都会造成对帝王健康的毁灭性打击,还有大量被杀的非正常死亡,所以它最不能反映中医的疗效水平。反中医的科学主义信徒选择这个特殊群体去否定中医疗效有着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即世人普遍会认为古代帝王既然拥有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就应该最长寿。但是受到诸多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即使有中医最优质医疗资源的保障,也难以消除它们对古代帝王平均寿命水平的拉低。对于古代帝王为何会平均寿命较低、帝王的子女为何夭折的较多,史泠歌博士的博士论文《帝王政治与健康-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有着详尽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它们与中医的疗效水平无关。

对于这篇分析政治因素深度影响古代帝王健康的优秀博士论文,欧阳乾只是选取了能够支持自己否定中医疗效的数据,却对真正能够反映古人平均寿命的统计数据视而不见。史泠歌博士在《帝王政治与健康-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的附表3中依据《宋史》对宋代统治阶级上层男性1095人的平均寿命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平均寿命为64.55岁(排除非正常死亡和夭亡者)。这个结论是个很重要的发现,它是对那些毫无根据地贬低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来诋毁中医医疗作用的强有力反驳,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印证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对男性64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与欧阳乾选择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相比,史泠歌博士统计的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平均寿命更能体现古人的平均寿命水平,因为后者的数据样本量更大、更符合影响人类正常平均寿命的几大因素,比如经济因素、医疗因素。古代的上层统治阶级有着丰裕的生活物资,享受着更优质更及时的医疗保健,与今天的中国人普遍所处的生存状况比较类似。

宋朝是中国古代医疗水平比较发达的朝代之一,正常的人均寿命水平已经达到64.55岁,与西医和科技都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均寿命69.98岁相差无几。由此可见,用政治因素拉低的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去否定中医医疗作用是行不通的。

2、源于临床实践的古代名医不在皇室在民间

为了进一步用平均寿命和幼儿死亡率去否定中医的疗效作用,欧阳乾又搜到网上胡乱编造的反中医贴文《历史上,中医对中国人健康做出过贡献吗》,抄袭了民间个别家族的平均寿命以及幼儿死亡率与大猩猩没有显著差别的结论。

古人在正常社会状态下的平均寿命到底是多少,史泠歌博士在《帝王政治与健康-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的附表3中依据《宋史》对宋代统治阶级上层男性1095人的平均寿命统计的结论已经明确,那就是64.55岁。那种不排除战乱、饥荒等非正常历史时期以及皇室成员这类受到政治因素深度影响的特殊人群的平均寿命统计数据,都不能反映中国古人真实的平均寿命,用其否定中医对中国人健康的维护作用也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至于幼儿死亡率,如同古人的平均寿命一样,同样不能用含有非正常历史时期和特殊人群的统计数据去进行比较,这就好比能用民国战乱时期和21世纪初期的中国人在平均寿命和幼儿死亡率两项指标上进行对比吗?这种对比除了表明战争因素对人均寿命和幼儿死亡率的影响,还能说明什么?

欧阳乾对古代名医到底是在皇室还是在民间的发问,其实也很好回答。判断古代名医到底出在哪个阶层不是根据各个阶层的平均寿命去判定,因为影响所有阶层的平均寿命的因素除了医疗还有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而是看哪里有适合名医成长的社会土壤。毋庸置疑,古代名医大多都出在民间,他们只有在长期积累丰富的医疗实践基础上才能成为造福大众的名医。那些由官方培养的御医,长期在宫廷里为少数群体进行医疗服务,他们又受到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养尊处优,缺乏丰富的临床实践,即使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也难以成为疗效卓著的名医。这可从古代帝王不断地从民间征召那些较高医疗水平的名医入宫帮助皇室成员治疗疾病得到印证。

几千年以来,中医都是生在民间、长在民间、活在民间。因为中医本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医学,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民间土壤。那些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民间的医家,大多能在造福地方百姓的同时推动中医的发展。古代的扁鹊、华佗、张仲景等都是民间中医。恰是那些身居庙堂之上、远离民间疾苦,只会跟着官方的政策进行趋势逢迎的“太医”、“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们,他们逐渐疏离于临床实践,丧失了发展中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