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盼黄梅再芬芳


  祈盼黄梅再芬芳

  黄梅戏以其清新质朴、优美动人的旋律,开放性的格局汲取其他剧种之长,发展成为继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之后的第五大剧种,一代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塑造的舞台形象、剧目、唱腔、音乐、舞美、台词给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不朽的经典,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杨俊、张辉、吴琼、韩再芬、吴亚玲,袁玫等等创造的艺术形象成为老百姓审美巷议、模仿流传的时代烙印,艺术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一支宝贵的力量。

  一位评论家说得好:一个国家的风雨跌宕,一个人的爱恨情仇,都可以在一出戏中被安排的巧妙天成,仿佛这个故事就应该是这样。千回百转,无论你我是陌路相逢,还是熟识已久,莺啭入耳,直教欢喜极人天。

  读高中时,那是高考前夕,父亲带我去看了一场黄梅戏,那音乐,那跌宕起伏的剧情,既缓解了高考前的精神紧张,那积极向上的内容又给我精神力量。

  读大学时,看过黄梅戏戏曲电影《孟姜女》,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张辉的经典之作,剧中他们经典的演唱,如今许多人都能唱出口,他们把爱情演绎的是那样至情至美,《孟姜女十二月调》,凄美的歌声唱哭了一群守关的士兵。《孟姜女》此曲悲痛交集,如泣如诉。杨俊完美演绎,哭长城,刚烈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最后跳海身亡。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曲悲歌千古唱,孟姜女和范杞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孟姜女艺术魅力在于它以情感人。从内容来看,孟姜女忠于爱情,不惧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寻夫送衣,情真意切;从表现手法来看,虚构夸张,哭倒长城,情感天地。最为悲情的在于,当其它民间三大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或者以遥远的盼望相互活着(牛郎和织女),或者双双徇情成为成双成对的美丽蝴蝶(梁祝故事),或者最终克服困难,破镜重圆(白蛇传),惟有孟姜女的故事拒绝了大团圆,拒绝了温情的收尾而是以刚烈的以命赴死表达爱的坚贞和人间的无可挽救。

  张辉主演的姑苏才子范杞良,青春勃发,忧国忧民,用他真挚细腻、充满激情的表演,韵味浓郁、张驰有度的黄梅戏声腔,拨动了观众的心田。杨俊主演的孟姜女美艳清瘦,外柔内刚,对爱的忠贞感天动地,对秦皇的暴政柔中见智,纵身大海,留下光彩照人的艺术回响。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孟姜女的形象折射出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我有幸作为在读学生采访过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先生,他告诉我:“黄梅戏生长湖北黄梅,长在安徽,一九五六年回娘家。”他当作众人的面,向年青的我敬了一杯酒,“希望你写本黄梅戏的书,把黄梅戏发扬光大。”不久在假期听广播新闻,知道他老人家仙世,享年67岁,一时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好在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未尽的事业已后继有人,马兰、黄新德、韩再芬、杨俊、张辉等一批新秀已脱颖而出,誉满天下。

  湖北省委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特邀杨俊、张辉来湖北发展黄梅戏,他们不负众望,以传承、发展和繁荣黄梅戏事业为己任,凭着惊人的毅力唱响“湖北的黄梅戏”,杨俊凭借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获得了戏剧界的至高荣誉梅花奖和文华奖。张辉在2009年获得了梅花奖。这是对他们艺术成就的褒奖,他们对湖北黄梅戏艺术的创新发展,功不可没!

  一位网友说得好:“黄梅戏以最淳朴的方言,是田间地头最常见的调调,莫不风流。你一句我一句,纤毫毕现。这便是黄梅戏的真实之美。黄梅戏的悠长是不动声色的,世间百态,灵秀智慧,都融于一点点的小细节里。 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很难得,荡涤了千年的时光,还有这样的艺术能让我们细细品尝。我喜欢经得住时间里荡涤的东西,更淳更深刻。沉醉百年采茶调,衣襟总带黄梅香。诸君漫说登场好,曲部风流斗巧妆。”

  艺术家把毕生精力、心血、智慧、才情塑造艺术形象,他们本质单纯,他们的无私奉献,最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他们生活勤苦,应该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在社会转型的时候,艺术创造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引导社会进步,发挥着精神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创作是软实力,文化资源更多能像自贡灯会那样走向世界,用文化艺术诠释中国精神,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价值,从走向世界的角度讲,期待黄梅再芬芳。

  蔡律  201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