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你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人


人生态度不强加于人

讲庄子,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看鱼,河水非常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鱼儿在游。庄子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安”在古汉语中,有“怎么”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哪里”。庄子用这种问答方式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即我的人生与你无关,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第一个观点。既然如此,你就不要把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强加于我。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故事。有一天,鲁国飞来了一只海鸟,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么漂亮的鸟,于是鲁国国君就宝贝得不得了,为它举行国宴。当时的国宴是钟鸣鼎食,吃饭的时候用鼎上菜,用编钟奏乐,结果怎么样?鸟被吓死了。

庄子说,你们这是不把鸟当鸟啊!把鸟当鸟应该怎样?让它在大自然里吃蚯蚓、吃虫子、吃谷物,想睡就睡,想飞就飞,而不是钟鸣鼎食。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庄子的另一个思想,那就是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你认为这样非常好,那是你认为的,跟我无关。好心有时会办坏事。

所有的活法都是平等的

《庄子》的第一篇叫《逍遥游》。在《逍遥游》开头就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只名叫鲲鹏的鸟,从北海起飞,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海上掀起巨浪,它准备用半年时间从北海飞到南海。它路过一片树林,树林里有晏鸟雀和蝉,它们看到一只大鸟从天空中飞过去,就笑起来了。晏鸟雀说:哎呀,我们可飞不了那么高,我们顶多能够飞到树梢上。飞不了那么高就落下来,不是也很好吗?庄子说:“此大小之辩也!”

这个故事常常被理解为励志故事,我们要向鲲鹏学习,不要学习晏鸟雀,晏鸟雀胸无大志,小富即安。其实庄子并不是这个观点,他认为鲲鹏有鲲鹏的活法,晏鸟雀也有自己的活法,有什么不对的呢?有什么不好呢?那庄子为什么要嘲笑晏鸟雀?因为晏鸟雀嘲笑鲲鹏,你飞不高我们不笑你,鲲鹏飞得高,你反而笑人家,这没道理。

庄子有个观点叫齐物论。齐物论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区别的,所有的活法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焦虑、紧张?就是因为没有这样平等的观念。

再讲一个故事。一个管祭祀的官员换上一身新衣服,戴着帽子走到猪圈。这官员对猪说:猪啊猪,你为什么要郁闷呢?你很光荣啊,你被选中了呀。你要知道这三个月,我会给你吃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你的身子下面每天都会更换稻草。宰杀之前十天,我就开始斋戒了,每天香汤沐浴,最后把你庄重地放在最好的盘子里,那上面还雕着花。猪啊猪,你死得其所啊,你还有什么意见吗?

对猪来说,最好的活法就是把它扔在猪圈里吃简单的东西,在泥巴里打滚,它就觉得很快乐。但是偏偏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别人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在于真实而自由

《庄子·马蹄》里说,马的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饿了就吃草,渴了就喝水,高兴了就撒欢。这就是马的真性情呀。可是来了个伯乐,把马圈起来,说自己会驯马,让它变成世界上最强的马。

于是开始培训,又是钉马掌,又是套缰绳,这马就死了三分之一。然后,又训练它立正、稍息、齐步走,这马又死了三分之一。最后把马驯得乖乖的,让它干什么就干什么。庄子说,这马就死完了。为什么?因为这不是马要的生活,马的生活就是在大草原上,自由自在,想去哪儿去哪儿。

亲戚家的男孩谈了一段三年的恋爱刚分手了。分手的原因特别可笑,男生家里人觉得女孩矮,认为女孩不适合他,不同意他俩在一起。

然后以过来人的口吻,为了他幸福的目的,帮他做选择,不断给他施加压力,不断告诉他如果继续跟女孩在一起将来的种种不好。

男生最开始有跟父母争辩,反抗。可没过多久就抵不住家里的压力,用不能再耽误女孩子“为她好”的说辞提出了分手。

那女孩据说长得很漂亮,但个子大概158左右,不到一米六。我想女孩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当初那个满眼都是她的男孩,会因为这样一个可笑理由说分手。

其实刚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还挺气愤的,心想这真是个渣男。如果是我弟弟我定然要好好教育他一番。

可转念一想,我这般想会不会是因为158左右的身高是我能接受的,如果那女孩的身高或者长相不在我能接受的程度呢,那时候我真的不会干涉他的爱情吗?

这问题在我犹豫的那瞬间,似乎就有了答案。

我们好像都喜欢自以为是的站在道德制高点,本着为他好的目的,去谴责这个,评论那个,可是我们又真的是对的吗?

或许把自己以为的“对”强加给别人,也是一种自私。

就像我以前看小说,女主或者男主得了癌症,他们就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分手,为了让对方忘掉自己,就去伤害对方,自以为那是为了她好,自以为那样做就可以让对方忘掉自己,开始新的生活。可实际上却给对方造成的痛苦更大。

爱情里往往最让人念念不忘,痛苦挣扎的不正是爱而不得吗。

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好意在别人眼里,真的需要吗?

记得有一次在公车上,上来很多人特别挤,一个大妈看到旁边一个背很重书包的学生扶不稳,就好心的想挪挪位置,但是手里拎的东西碰到了学生,身体也挤到了学生,结果学生语气很不好的指责大妈,大妈解释了两句,说看她书包太重想让给她多点位置,而后语气也不太好的说了句现在孩子怎么这样呢?

那学生一听炸了毛,跟大妈吵了起来。

算起来这大妈是出于好意吧,但是学生却不接受她的好意,从学生的角度想,她觉得站的挺好的,而大妈的挪动致使她更挤了,认为大妈完全是多此一举,心里才来气。

所以,有时候你以为的好意,别人并不一定需要,也不喜欢,可能还觉得是麻烦。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强加于人的“好”。

比如一个女孩到了年纪还没结婚,身边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知道了,就会劝说她赶紧结婚,如果她坚持做自我,她就会被当做异类,说她给父母丢人。

连她自己都没有那么着急和在意的事,别人倒是显得比她还急。

你是否想到在用你的标准去对待别人的时候,会给她造成了困扰和不快呢?

我是个讨厌世俗的人,但我有时候却觉得自己活的比谁都世俗。我好像也开始告诉自己,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改变不了周围的时候就改变自己,去顺应他们的想法。甚至竟然也想去灌输别人这个道理了。

不再向这混沌的世界多做一点挣扎。慢慢的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