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平台经济学:在宏观与微观之间
一般来说,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又称总量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微观经济学又称个量经济学,以个别经济单位,包括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个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经济学界认为,宏观经济学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是第一部系统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学著作。在此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经济学。如果按宏观和微观两分法,在此之前的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亚当斯密被称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87)奠定了经济学基础,是否实际上只是微观经济学呢?马歇尔的经济学在凯恩斯之前,是否也只是微观经济学呢?很显然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并非是仅仅研究厂商个体的,而是研究一国国民财富的源泉的。自马歇尔以来的需求供给分析、边际分析等,并不仅仅是个别厂商的供需分析和边际分析。况且,在社会经济的真实状态中,所谓个量和总量并不是经济量的全部。我们可以肯定经济学漏掉了什么重要东西。
漏掉了什么呢?先从数量关系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采用数量经济方法,前者研究总量,后者研究个量,都考察经济中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所谓总量和个量仅仅是经济体系中两个极端情况。在总量和个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量,它们既不是总量也不是个量,而是集合量,即不同的个量的集合。这些集合可大可小,实际上正是这些大小不同的集合量,表达了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表达了真正的市场关系。这些经济中的集合量所表达的是各种经济单元、经济活动集聚在一起时的状况和变化,是经济活动的常态。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上》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所说的就是集合量的作用和变化。经济学研究漏掉的正是这些集合量。
集合量由个量组成,其最大值就是总量。当微观经济学研究个量时,看不到集合量。当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时,又把集合量忽略了。那么,集合量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呢?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各个专业市场上。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厂商,每一个消费者作为个量都会集聚在市场上,所有市场的总和构成经济总量。在个量和总量之间就是市场集合量,即厂商的集合量、消费者的集合量以及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集合量。厂商、消费者、产品、服务以不同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经济形态或市场形态。由此确认,集合量主要发生在市场交易中。集合量分析实质上就是市场交易分析。
在农业社会,商品交易主要发生在集市。交易双方集聚在一个确定的场所,互通有无,产生集合量。到了大工业时代,市场规模扩大,形成了各种专业化市场,如股票市场、工业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市场、消费品市场等等。这些市场在客观上,都产生各自的均衡,也产生各自的集合量。但是,这些专业交易市场,自身变化很大,除股票市场外,其交易地点分散、时间不确定。其集合量难以计量,不像企业的个量分析可以依据会计记录,国民经济总量分析可以依据统计资料。市场集合量由于没有计量、没有记录,难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量化分析。因而从亚当斯密开始到现在230多年来,市场集合量的分析一直是概念性的、思辨性的。在此期间,新制度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对市场交易的制度和成本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由于没有抓住集合量这一类数量关系,只能进行“质”的分析,无法适应经济学数量化要求,因而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
这种状况直到进入21世纪才得以改观。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大规模的交易平台。从交易额上看,许多交易平台的年交易额超过千亿美元,这对于传统的交易市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从交易范围上看,许多交易平台是跨行业交易、跨国交易,业务范围遍及全球各行各业。从交易时间上看,电子交易平台每天24小时运营,可以做到即时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交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分地域的、分行业的交易市场逐渐消失,被电子交易平台所取代。电子交易平台第一次让我们以可视化的方式看到了卖方买方在市场中的集聚过程,看到了有完整记录的交易集聚过程。我们从任何一个电子交易平台都可以监测到市场交易的集合量。每一个交易平台都有一个集合量记录。进而,我们就可以像通过会计记录研究企业,通过统计数据研究宏观经济一样,通过平台的集合量数据研究平台交易了。由此,一门专门研究交易平台集合量的经济学--交易平台经济学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交易平台经济学将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不属于微观经济学,也不属于宏观经济学,而是研究被经济学久已忽视,而在互联网时代凸显出来的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厂商、消费者的集聚经济,研究企业与消费者的集聚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效应,进而解释在互联网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知识创造。
非常幸运的是,在这场交易革命中,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21世纪初近二十年,中国涌现出了像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一大批电子交易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交易平台经济学的真实案例。我们许多人亲身参与到了这场交易革命中,或者作为平台的创建者,或者作为交易平台上的买方、卖方、消费者,亲身感受了交易平台的发展进程,体验了交易平台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价值。
我本人及一大批各行业各领域的同仁,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经历了从制度设计、规范建构、平台建设到平台推广的全过程,感受了交易平台发展过程中的期望、困境、快乐和艰辛。把交易平台的经济学规律总结出来,推动交易平台的发展,是我们很多人的愿望。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结合对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观察和研究,使我们有条件、有机会创建交易平台经济学这门新的学问,使我们能够对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发展作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