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小奸 大商大奸 无商不奸
文/潘国尧
昨天,群里一个好事的家伙发了一条信息,大意是忠告那些像阿六这样的近视眼千万别用眼镜店卖的擦镜布,说用这样的布擦镜片会加快眼镜的老化速度。
这真是无语了,这种事你是信还是不信?不用说,韭菜们肯定会一边倒地选择信?无他,就是这锅的有些人,真做得出来!虽然全世界的玻璃店老板都盼望来一场冰雹砸碎镇上家家户户的玻璃窗,虽然全世界的棺材铺老板对战争的发生都抱有好感。
比如房子装修,那些地板墙纸啥的,质量越好,使用寿命越长,一用就是十年二十年的,那这生意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么?厂家和店家一致的观点是商品质量越差,则市场周期越短;市场周期越短,则本行业越兴旺。这种意识支配下,谁还会在产品质量上真正着力?傻子才会奔着百年老店去努力呢。
再比如种养殖业中的种苗现象,有些黑心的涉农商家联合做局,故意在庄稼的种子中混进杂草的种子,等庄稼出苗了,杂草同样旺盛,咋办?推荐使用XX牌除草剂。
想起早年教书时的一个同事,平时兼职与老婆一起在农贸市场卖鸡。前同事说那些卖鸡的家伙真他妈不是人,“每只卖出去的鸡食道里起码要灌三四两的沙子鸡食!”大伙就问那你要是不这样做,你的鸡还卖得出去么?同事说他做事还是讲究商道的,“我会在每只鸡称分量时搭上一个小沙袋,大概也就是三四两的样子,我跟顾客明说,我说这些沙子本来是要掺到鸡食中去的。”这一招还真灵,有那不希望半路上活鸡变死鸡的买家最后都成了他忠实的回头客。
早年教书,暑假中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帮一个朋友看守小镇上的杂货铺,见那些时间存放过长的副食品中有一款腊鸡腿,都快长毛了,越来越难看,就劝说他还是扔了吧。朋友说:扔了?你倒是吃灯草灰放轻巧屁,我这货可都是花钱进的,连本带利一块扔,我地方国营啊?!当天,朋友把长毛的鸡腿带回家,第二天带到店里的腊鸡腿都换成了金黄的鸡皮鲜红的肉,摆上货架没几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了。我说你新进的货啊?朋友说还是昨天带回去的那些霉鸡腿。我说你怎么处理的?朋友嘿嘿笑了几声,说老子也没那么多耐性,一大早把这些货兜一笼屉给蒸了十几分钟就全出落的大姑娘一样了。
前两天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消息,说西部某省产的干辣椒以前在北欧某国的销路非常好,一次某商贩通过外贸渠道订购了当地产的一批干辣椒。因为量大价高交货时间紧,商贩就在辣椒产地大批量收购干辣椒。有那精于算计的菜农,为了多弄俩钱,把已经晒干的辣椒再回水浸润,然后烘干部分水分装袋出货。结果这些回水又回烘的干辣椒装船后不久就都烂掉了。当然,这么干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第二年,尝到甜头的菜农们大片地种植和加工干辣椒,但是老外却并未按期前来收购……
零售业中的捆绑式销售从最初的创新到几乎普及成为一种主流商业模式,也就是几年时间,现在是越来越火了。比如你想买几个文件夹,或者一台订书机,店家就会推荐你买一个文具套餐,里面几乎所有的办公小文具都备齐了,不但有订书机文件夹,还有文件盒子、笔筒、剪刀、涂改液、水笔芯、笔记本、计算器等等,虽说小钱花成了大钱,小馄饨变成了大饺子,好歹也把空荡荡的一张屌丝办公桌整成了大公司前台“白骨精”的准标配。
再比如你网购了一双皮鞋,打开鞋盒子,里面除了一双鞋子还有一大堆的“赠品”,鞋油、鞋刷、鞋套、鞋垫,甚至几双袜子。这些劳什子,无论你需不需要,它都一股脑儿地捆绑给了你。当然,天上哪会掉馅饼?你买的是鞋,付的却是几种甚至十几种商品累积的价。
其它如整体橱柜,全套床上用品,甚至满屋子的家具家电,能搭售的全搭售上了。 这种捆绑式销售,基本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如果财力足够支出,也不乏追随者。但是有一种捆绑,几乎人人厌恶,大家却对它一筹莫展,那就是电脑或者手机上搭载的那些流氓软件。早两年国产的手机内存只有几个G,但这些流氓软件能占到将近一半的内存,每个软件几乎都有坑,一不小心就下载了连带着的更多的流氓子孙软件。这些大小流氓不但强占你的内存,还消耗你的流量,甚至常常送给你几个木马强盗摧毁你的系统,让你的电脑或者手机顷刻变成一堆废铜烂铁。想起谷歌的“不作恶”宣言,互联网时代,这种无节制的植入式作恶,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这种捆绑式的销售观念传导到公共服务领域,会不会也形成另一种病态呢?答案是肯定的。最显性、破坏力也是最大的,莫过于房产销售中的“学区房”现象,同样质量的房子,甚至质量差距还很大的房子,一旦被划入“学区”内,价格就可以翻翻,虽说这种现象目前通过各种配套政策的不断调整正在式微中,但业已造成的业界混乱现象已经让无数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却付出了教育范畴之外的惨痛代价。
然后就是这两年风起云涌的养老地产业。政府来养老,是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推行了数十年的一种公共治理模式,纳税人从摇篮到坟墓,国家全程管起来,本来是责无旁贷的,但是一旦那什么产业介入,就全变味了。地方政府划出一块地建养老基地,因为资本投入上的不足,就会引进一些商业资本参与基地的开发,造十幢楼,最前面那幢养老,后面九幢70年产权面向市场,你说这到底是养老基地还是洋房社区?
医院、学校这些公共产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打营销战的核心产品,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购房者和潜在的购房者都认可了这种模式,完全分属两个范畴的资源硬生生被开发商和消费者联手按在了地上摩擦。这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悲哀?
再比如公共服务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按说与捆绑销售模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交通这个“先行官”现在却越来越像是被绑在房地产开发这辆战车上的一个职业炮手了。马路修到哪,公交开到哪;公交开到哪,房子造到哪。地铁、高铁开到哪,房价涨到哪;房价涨到哪,城市化就“化”到哪。好像不把乡村消灭掉,就成不了现代国家!
鲁迅老爷子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换句话说,是先有的人,才有的路。一帮先行先试者,却硬是把路给你修好了,然后想方设法再把你引到路的那一头去,无论路的那一头是贫困还是富裕,是天堂还是地狱?
所以公共治理一旦也捆绑到某个产业或者某种思维模式中,那就一定会落到某些奸商早已挖好的坑中,远有鄂尔多斯,近有某一线城市的滨海新区。
市场,只有利益的最大化。而公共治理,却只有功能的最强化。要把这两者都兼顾好,全球范围内也鲜有成功的案例,好像新加坡做得不错,但人家只有俺们国家一个十八线城市那么大,钱多,地少,人精,咋弄咋成型。俺们呢?俺不说,你比俺更清楚。
键盘侠,咋说咋有理,咋干咋不行,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