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辩证养心》 李崇军/文
在现实生活中,奖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矛盾,这个矛盾犹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撰写的一部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之中的“魔杖”,“魔杖”具有“魔法”,手持“魔杖”,采用“魔法”,像耍魔术一样,能无中生有、变来变去。
一、奖惩是一大能源。奖惩相互作用而产生势能和动能,势能和动能相互作用而变成能源,能源作用于现实而变成各种力量,如有:动力、阻力、势力、威力、压力、向心力、号召力、强制力、吸引力、排斥力和执行力等。
1、势能的产生及反映。势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准确称为“重力势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计算重力势能大小的公式:EP=mgh,其中,EP代表重力势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地球吸引物体而使其下落的加速度为不变值:9.8n/kg)、h代表物体下落的高度,由此可见,重力势能大小是由其质量、加速度和高度所决定。任何物体置于一定高处,将有可能向一定低处落下,人们要想计算其物体在这高处的重力势能,就是:重力势能=质量×9.8×高度。在现实生活中,势能的反映: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等,如果有梦想、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欲望、有希望或有期待,就是势能。势能通常隐藏或表现在人的内心里、头脑里、规划中或蓝图中。势能的产生所必备的条件是奖惩,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处处感到满足,无论什么样的物体都不觉得好也不觉得坏,即没有“奖惩”心理或意识,就不会有什么欲望、追求或期待,也就不会有势能,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一些不满足,想增加收入、改善住房条件或提高生活水平,即有“奖惩”心理或意识,就会有欲望、追求或期等,也就有了势能。势能大小主要由奖惩大小、以及奖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目标差距所决定,如果对人给予大奖或重罚(物体的质量),或者一个人目标远大(物体下落的高度),就会有较大的势能,相反,如果对人给予小奖或轻罚,或者一个人目光短浅,就会有较小的势能。势能的大小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动力或心理阻力、精神动力或精神阻力、内在动力或内在阻力大小,如果一个人不但有梦想、理想或欲望,而且还有决心、恒心或野心,即有较大的势能,就一定有较大的心理动力、精神动力或内在动力,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梦想、理想或欲望遭到破灭,而且有了灰心、绝望或气馁,就一定有较大的心理阻力、精神阻力或内在阻力。
2、动能的产生及反映。动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也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动能大小的计算公式:Ek=(1/2)mv2,其中,Ek代表动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v2代表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1/2)是质量乘速度的平方再除以2,由此可见,动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所决定。在此须知,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过来的,当物体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为最大值而动能为0,当物体由高向低落下时,物体的重力势能逐步减少而动能逐步增加,其中的运动速度也在增加,当物体在最低处时重力势能为0而动能为最大值,由此可见,重力势能与动能具有转化关系或辩证关系。人们掌握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理论原理,使其能计算出水力发电能输出多大的发电功率、送卫星上天需要多大的推送力等。在现实生活中,动能的反映: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等,如果带着梦想、理想、欲望或希望等去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所有活动,就是动能。动能通常由人的能力、言行、作为或成效表现出来。动能的产生所必备条件是势能或奖惩,势能或奖惩决定动能的大小,如果一个人胸有理想而势能较强,或者受到好坏、美丑或优劣等奖惩作用较大,就可能立即行动、快速行动或持续行动,从而反映出有较大的动能,相反,如果一个人无所追求而势能较弱,或者受到穷富、祸福或贵贱等奖惩作用较小,就可能好吃懒做、无所事事或不求上进,从而反映出有较小的动能。动能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产生多种力量,一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受到了他人的尊重、鼓励、表扬、表彰、关心、爱护、帮助或照顾等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就有可能产生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或创造性的力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受到了他人的侮辱、谩骂、批评、打击、陷害、整治或排斥等精神惩罚或物质惩罚,就有可能产生具有消极性、被动性或破坏性的力量。二是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力量:在奖励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些力量——吸引力、向心力、号召力、感召力、执行力、驱动力、上升力和创造力等,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让人作出反映及其形态——由停至动、由远至近、由分至合、由下至上、由慢至快、由消极变积极、由被动变主动或由破坏变创造等,如果某个地方很好玩,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到这个地方来玩,这里所谓的好玩就是一种奖励,人们为了得到这种奖励,就会“由远到近”、“由分到合”或“由被动变主动”。在惩罚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力量——排斥力、强制力、压迫力、对抗力、阻碍力、下降力和破坏力等,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让人作出反映及其形态——由动至停、由近至远、由合至分、由上至下、由快至慢、由积极变消极、由主动变被动或由创造变破坏等,如果人们遭受到战争的威胁,就会逃离家圆、四处躲避或奋起反抗,这里所谓的战争就是一种惩罚,人们为了不受到这种惩罚,就会“由近至远”、“由合至分”或“由创造变破坏”。三是有两种不同效果的力量:如果是“以奖励为主、惩罚为次”,就会使人产生心理动力和自控力等,就如汽车行驶一样,既有驱动力又有制动力,汽车只有了这样的力量才能正常行驶。如果是“以惩罚为主、奖励为次”,就会使人产生心理阻力、抗拒力或破坏力等,就如孩子被打骂太多,不但会又哭又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