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院长的误区
追求幸福和快乐错了?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先生在2019年“第2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做了精彩的演讲,前天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演讲的文字稿 题目叫做“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怎样活出“心花怒放”的感觉?“。
(在网上搜索该题目可见文章)
本想着他身上那件闪闪发光的披风(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心理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北京积极心理学学会理事长)能让这个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一些,但在看的过程中却感到阵阵的寒意。摸了摸自己的手心发现是温暖的,仔细观察才发现是彭凯平先生演讲中的误区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寒意。
最根本的误区:追求快乐与幸福
原话复制:“中国人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的比例,为何排名倒数第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的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再是物质需要。所以,中国人产生了重大心理变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跟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就提出: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要活出幸福愉悦的感受,人活一辈子如果没有活出幸福的感觉,就说生活很美好,那一定是自欺欺人。“
分析与回答:“强调或追求幸福、快乐”或许是中方与西方文明千万年来都存在的误区!
首先:幸福与快乐是一种个人的感受,没有统一的标准及来源,同时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幸福快乐标准及来源也会不断地变化。比如:现在的很多人吃什么都不容易感到开心和快乐;如果饿他们几天之后给他们一碗稀饭,他们会感到有稀饭吃就是他们当时人生最大的幸福。去追求一种感受,去追求一个来源不断变化的感受,只能让当事人更焦虑、更失落、所以到头来总感觉人生是一场梦、一切皆空。
其次:在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快乐通常是建立在和别人比较的基础上,这样的幸福快乐一方面是自己无法完全控制,当别人比他更好时,他就不快乐不幸福所以会一生都会患得患失,他内心更多的是焦虑、嫉妒、愤恨不满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当他为了获得快乐幸福就必然会想各种办法去控制或打压别人,我们就能看到彼此互相伤害、内斗这样的情况就永远无法停止。
最后:在人的生理构造上也无法支撑起一个人对幸福和快乐的有意识地追求。幸福、快乐、开心等内心感受不是凭空而来也没有那么玄妙,而是和人的内分泌有关,如:分泌 多巴胺 等激素或化学物质 会让人感到快乐、让人心花怒放。但人体的分泌是有它自身的规律及是有限度的,怎么可能会完全按照当事人的意愿或需求来分泌呢?
人们吸毒的目的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追求幸福与快乐的感受,但吸毒者们的亲身经历与结局就充分说明了把幸福与快乐当成人生的目标或有意识地追求是千万年来人类最大的误区之一。
当然他会说,他强调地是在工作或学习中拥有激情,去获得心花怒放和幸福的感觉。
这样的说法更是无聊,大多数人不管是在工作或学习中如果获得了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收获及成功自然就会有激情、心花怒放和幸福的感觉。总是失败还能“心花怒放”那是“有病”的表现。
在错误结论的基础他居然还开出了让人“幸福”的药方-“科学版阳明心学“,其 中的核心是——”致良知“,他说的良知是指他杜撰的人性。
他的原话:“活出你的“人性”,才是幸福的源泉“
虽然他对人性的解释根本经不起推敲,就是按照他的逻辑来推理,也会得出奇怪的结论:请问彭凯平先生地球上的哪个一个人没有活出自己的人性来?
哪一个人不是在人性的驱使下活着呢?
为什么感到自己不幸福的人还是那么多呢?
每个人在工作学习中的痛苦都源于没有活出自己的人性吗?
如果不是受人性的驱使,那他们是受到什么的驱使在地球上活着?
激情、心花怒放、幸福、快乐、开心等感受是人体内奖罚机制的作用与表现。它是中性,不是说你有激情、有幸福就一定是好事,通过玩游戏、吸毒、抽烟、喝酒、赌博等都可以获得,当彭凯平先生在讲座中、在面对企业家、创业者时把感受当成追求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追求时,确实让人感到阵阵寒风。
智慧才是每个人尤其是企业家唯一应该追求的;而找到自己的使命就找到了获取智慧的方向,我们在寻找智慧的过程中该有的感受都会有这才是完整的、真正的人生。
智慧定义:从人的层面来看就是对人真正有利的一切。
最后顺便提一下彭凯平先生在演讲中他对“狼性”的看法:
原文复制:“有些中国企业家受所谓管理大师们的影响,总去讲狼性。其实狼已经快成为濒临灭绝的生物了,北欧国家、美国都找不到狼了,弘扬企业家做狼,不是诅咒企业死得早吗?所以大家一定要学科学的,不能讲故事。”
看到他这个观点时感觉特别有意思,因为以前经常在网络上看到 任正非 先生对“狼性”的认可与推崇,所以我想 任正非先生这一年多的经历应该会让他对“狼性”有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
备注:彭凯平的其他误区
误区一:原文复制 “当前中国企业家普遍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心理情绪体验:急、烦、燥、愁、苦。大家都容易着急,急就烦,烦就燥,燥就愁,愁就苦。而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是性格的问题,不是原生家庭的罪过,也不是社会的罪过。“
分析一:急、烦、燥、愁、苦这些情绪体验怎么和心理问题划上了等号?正常的人在一生当中都会一直存在这些情绪及相应的体验,没有这些情绪体验的人反而不正常。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这些情绪,因为每种情绪都它们自身的意义,真正的问题在于“度”而不是情绪本身。
误区二:原话复制 “除了市场和技术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企业家失去了激情和心力衰竭,即心理原因。失去激情,使很多人工作没有兴趣、动力、追求、目标、希望。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一个名叫菲尔斯的心理学家,获奖原因就是他发现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能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人民能活出激情来。 “激情”是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如果你活出了心花怒放的感觉,做事情就有劲,想问题就全面,追求就有感召力,自己就有魅力。很多时候自己的心理活动影响了企业,影响了创新,影响了发展。“
分析二:这样的话语在各种传销培训的讲座上你会反复听到,因为传销培训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充满“激情”、都“心花怒放”,进入这样的状态后才能够把“黑的”当成“白的”,才能够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时的参与者是有可能认为自己非常有魅力和感召力,但彭凯平先生得出他们在这种状态下想问题就能更全面?就会增加创新?的结论确实让人迷惑不解。
智慧之神特别使者、智慧教创始人、人类第四代文明奠基人:米伟
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