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堂革命


  277、飯堂革命 

 

        一個幾萬人吃飯的飯堂有職工發牢騷,不但當值董事長長文批評,而且老大也蓋棺定論。更為可怕的是當值董事長文中的隱喻也頗為徹底:你不是小孩子了!

  1980年代中期,念中學時,我們的飯堂也是學生生活的焦點。一開始是訂一個月2.4塊錢的菜錢/人(說法是早中晚:0.01/0.04/0.04);後來變成了一個月6塊錢的菜/人;三年後每月9塊錢的菜錢/人,——有菜吃的學生時代。大學時,一碗豆腐兩/五毛錢是最貴的菜了,到畢業時一碗豆腐還是五毛錢,品種豐富了很多——有沒有錢吃菜的時代。再後來到了國有企業,吃過的飯堂也不錯,吃不吃的起天天有好菜的時代。再後來,到了廣州一家企業,在山裏面,吃的很好,基本上就是保證你吃得好!

  在企業裏吃飯,也就是說管飯吃/優惠性的飯堂,特別是除此之外很少外出消費的那種飯堂,都會像我上面提到的那家廣州企業一樣,都會讓你吃得好!問題在於“天天吃食堂”是個大問題。這也是個時代問題!現在的企業都非常重視解決職工福利,解決吃飯。連個髮廊都請阿姨炒菜做飯,這樣可以節省,也吃得好,安全有保障。

  我曾經去過一家小型房地產公司,帶有公私合營性質的,想盡一切辦法讓職工吃得好!早中晚,還有下午茶/稀飯之類的,水果咖啡等應有盡有,可是每次去都是剩一大堆,廚師看我辛苦,就給我吃水果等等。總之吧,企業職工在這些福利方面是充足的。也難怪老大也憤憤不平,原本是有人鳴不平,結果是老闆更不平。

  從企業福利的角度出發,福利宜於超標,不宜被詬病。問題是飯堂好壞很難橫向比較,員工長期性吃喝拉撒都在企業裏,即使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的美食享用,也不能滿足心靈的渴欲:因為員工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享用,除非他離開後發現了不如意的飯堂。在理所當然的基礎上,有的人或相互之間還要發發牢騷,以示自己的不同身份,特別是那種覺得理所當然的“不屑”表現/舉動,更讓食堂難堪!

  食堂是企業純粹的服務部門,無論多麼豐富多彩,都是企業福利性的供應者。忙碌的職員到這裏來就是放鬆享用的,帶有那麼一點消費的心態,享受著企業的待遇,發洩著工作上的壓力。這是沒有相互比較,只有個人決意的地方,也許飯堂的管理者參觀比較過其他飯堂,知道自己的水準,但是員工不會去體會這些,他們就是來這裏解決個人享用企業福利飯堂的,飯堂就是我們的一切工作乃至個人情緒的消費之地。

  飯堂革命,不是說吃的問題,而是福利提供者與職工之間的關係問題。一個企業不願意因為吃飯問題被職工抱怨,也不希望因此影響企業形象。問題是沒有了標準,大多數企業都是秉持:儘量滿足。結果是都滿足了,卻照樣被抱怨,而且還言辭鑿鑿,一副悲情的表達,不惜捨得一身剮。

  飯堂革命就像中國企業要面對之前資本主義西方國家主導的市場經濟體系一樣,好好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應該是怎樣去做?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提倡的是品牌消費,價高者得/利益最大化/價值最大化,結果是經濟危機。而我們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且,這種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即將成為世界領導者,成為世界市場體系中的最硬核,那世界市場經濟的屬性也將變成社會主義性質的?

  原本說市場沒有屬性,現在好像市場應該有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性質之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有一個主要的看法就是:客戶就是上帝,一切都是為了客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離不開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二者的不同就在於“客戶”與“人民”的本質不同:客戶可以是企業關聯的消費者或使用者,而人民卻是國家屬性的概念,且是個歷史範疇,是決定者。

  飯堂革命,也許可以拉開我們對企業的新認知。飯堂沒有必要浪費,應該與時俱進,應該考慮員工的身心健康,太胖的人多,就要少吃;心理不健康的人,也應該用飯堂的特殊情境來與員工互動而調節,不應該浪費,不僅僅是貧窮時代的標籤,而且,永遠是個標籤——人類與自然互動的良性結構。

 【第一張圖片來自華為手機,第二三張來自網絡】

  張海勤 2019年11月08日1319與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影響/截圖、等任何侵權行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