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阻止车内进食被永久封号,平台是非不分
今年1月中旬,一对夫妇带着孩子从广州番禺祈福新村上了李师傅的网约车。期间,小孩在他车上吃起韭菜包子、鸡蛋和牛奶。李师傅便提醒对方,在车上吃这些东西容易吐,没想到女乘客反应激烈,扬言拍下视频投诉并放网上,民警来了调解她也拒删视频。因为女乘客的一面之词,李师傅运营多年的5星账号当晚就被封号。(2月8日《新快报》)
李师傅做得没错。呼吁网约车平台尽快无条件恢复李师傅的运营资格,并给予一定的补偿甚至应该给予奖励,就算是“委屈奖”吧。
小孩在他车上吃起韭菜包子、鸡蛋和牛奶,容易引发呕吐、弄脏车是不争的事实。味道大的食品,对后面的乘客也会产生影响。一个负责任的司机,理所当然应予制止。比如一些出台过规范犬只管理规定的城市,乘客携带除导盲犬等工作犬之外的犬只,是不允许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搭乘出租车得事先征得司机的同意。
以此类推,作为网约车平台,应该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李师傅这么做,而不是封他的号。
以笔者对网约车的了解,在政府这边合规的网约车都应该装有监控实施。如果文章所描述的事实清楚,平台对网约车司机给予永久封号就是是非不分。
有些人总是那么矫情,你在滴滴车内增加录像功能,他们又顾忌隐私。我认为相对于安全性的提高及有利于纠纷解决而言,隐私是微不足道的,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你去车站、机场、超市甚至在大街上行走,哪里没有摄像头?你并没在意隐私。滴滴作为运营车辆,不是私密空间,司乘人员都不应该在车上展示隐私。
当然,滴滴有必要通过技术手段,防止车内录像外传。可以设置权限,限制司机翻看录像。遇到需要查看录像的纠纷,必须通过平台。此外,摄像头应该放在显眼的位置,司机也有必要提醒乘客“车辆装有摄像头”,让乘客具有充分的知情权。
笔者所在的安徽省芜湖市自2010年6月开始为所有出租车统一安装了GPS和摄像头,当时也曾引发隐私泄露方面的担忧。但8年多时间过去了,还未听说有隐私方面的投诉,而乘车安全性则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像这样涉及司机与乘客纠纷,如果有录像,那是非曲直就很容易搞清楚了。如今平台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处理“自家人”的做法,其实是缺乏应有的担当,是极不人性化的表现。
当然,该网约车未必属于合规车辆。因为目前全国网约车的合规率太低。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7月网约车政策发布两周年,全国共有210个城市出台了细则,覆盖62%的地级行政区,网约车车辆合规率仅为0.54%。司机合规率仅为1.1%。
不是因为网约车司机不守规矩,而是因为政府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弄得太高,绝大多数已经在平台上注册过的网约车,没有办法达到政府要求的标准,而政府又不能一下子完全取缔,造成如今的尴尬局面。
就网约车上能否进食问题,建议平台也可以出台一个规范性操作规定。我建议,在不提倡车内进食的前提下,可由司机确定能否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