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吐槽“招聘限制年龄”不公平 企业招聘应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年后迎来的第一批招聘高峰,各地的招聘会纷纷展开。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场招聘会引起了求职者的吐槽:很多企业的招聘中明确把年龄限制在30岁以下,让求职者大呼“不公平”。很多企业负责人的回应中透露着无奈“年纪越大,对单位贡献的时间就越短。”


对此,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职场35岁现象已经被反反复复说了很多年,现在貌似还被提前到了30岁。如今第一批90后都已经快要步入30岁的大关了,就拿小编身边的朋友来说,就过得各不相同:有的大学一路目标明确,能力薪资都稳步提升,俨然有了些成功人士的模样,但也有的还在频繁跳槽,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95后刚成为职场上的主力大军,他们有着鲜明独特的就业观:必须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否则就离职。企业在用工紧缺、一边想方设法留住“一言不合就离职”的95后,却又一边限制求职者的年龄的情况下,能快速精准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吗?企业招聘,求职者的年龄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小编看来,并不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年龄只是表象。


·不是出于岗位要求而限制年龄是一种职业歧视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招聘背景。假如这是在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对工作要求有年龄限制,“20-30岁”,“30周岁以下”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是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本硕毕业生通常都离30还有好几年,这种限制完全正常,它的潜台词是“不需要太多的工作经验,更看重潜力”。
但如果是在社会招聘中,我们无可否认的是很多工作确实需要考虑年龄,比如空姐等工作需要年轻一点,比如管理总监等岗位需要经验丰富年长一点。不同工作本身确实要考虑下年龄。但如果不是出于工作岗位要求本身的限制年龄,就属于一种职业歧视了——歧视年龄大的求职者。

·别被求职者的年龄局限选人范围

选人更应看中求职者的潜力,而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与年龄无关。
马云在35岁之前都是迷茫混乱的状态,高考成绩不理想,文凭又低,只能在一所学校里面靠着教英语混口饭吃。后来35岁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开启了人生新阶段。不过,在创业之初也举步维艰。据马云的介绍,阿里巴巴在创立头三年根本无法实现盈利,他也被外界称之为疯子、骗子。不过,现在再看看阿里巴巴的成就,估计那些曾经质疑过马云的人都会后悔莫及。
所以,年龄不能成为选人的必要标准。它只能表明这个人有没有被尽早发掘并培养,为企业服务更长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企业选人第一考虑什么?合适才最重要。
企业招聘,最理想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招到企业合适的人才,求职者长期保留。但假如企业被年龄而局限了选择范围,忽略了求职是否适合工作岗位,那么,即使求职者再年轻,对方与岗位不匹配,都是一次失败的招聘。
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内在能力是关键。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只考虑了求职者的年龄、学历、专业、经验等外在因素,忽略了他们的内在能力。事实上,内在能力才是应聘者工作能力高低的决定因素。
职场真正歧视的从来都不是年龄,而是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能力;抑或同样的能力不一样的年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年龄不是重要的选才条件。


企业如何识别应聘者的内在能力?
人的内在能力无法通过肉眼识别,一般的面试官更无法仅凭表面来鉴别应聘者的内在能力。企业如何识别应聘者的内在能力,判断对方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在企业没有一位面试经验丰富的面试官的情况下,建议企业借助科学的人才测评工具来进行识别人才。同时,人才测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求职者的需求动机,可以为企业的激励方案、保留人才提供有效依据。

最后,对企业来说,求职者30岁怎么了?假如在职期间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甚至是更大的价值,贡献的时间长短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对求职者来说,最务实的做法还是趁着年轻,做好职业规划,找到自己优势的方向努力,做到专才发展,同时积累职业经验,做到人岗匹配,让企业和猎头来主动猎你,而不是被动去求职。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