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当中国历史进程发展到战国以后,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前面的时代相比均发生了质的变化。战国时期,虽然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但是,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各国经济的发展与先前相比,均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打破旧的奴隶制经济模式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奴隶都参加了斗争的行列,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同奴隶主贵族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当时的中原地区只剩下秦、楚、燕、齐、韩、赵、魏七个大国,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在各国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中国由此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从经济发展上来看,封建社会生产力突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束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春秋末期开始,冶铁业开始发展,战国中期以后到秦汉时期,铁制工具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之中,根据考古挖掘的材料看,地域遍及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省,以及更远的地方。品种包括犁、锄、镰等农具,斤、锯、斧、锛、凿、刀、锤等
  手工工具。过去的木石农具工具为铁农具和铁制工具所代替,这就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上,由于铁农具有普遍使用,牛耕的普及,耕作技术的进步,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各类水利灌溉工程的大量兴建,深耕、施肥的结果,使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得到了很大增加,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战国时期,据统计,在魏国,一百亩土地在正常年景下,能收粟一百五十石,如是大丰收年可收三百石甚至到六百石。秦汉时期,由于农事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发达,农业生产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全国垦田达到八百二十七万顷。在手工业生产上,随着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密,铁工具的广泛使用,手工业生产提高了;而手工业生产的进步,表现在冶铸业、纺织业、制陶业、煮盐业等工业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期,不仅铁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较战国有了重大进步,其他如丝织、漆器、煮盐、制陶、造船、造车、酿造等行业,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上也大大超过前代。春秋时期,官府控制山林川泽,“工商食官”,到战国时,已有很大变化,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建立,手工业奴隶逐渐被解放出来,成为个体手工业者;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战国时的猗顿、孔氏、赵卓氏、郭纵等,私人经营冶铁、煮盐业,都富致千金,可比王者。秦汉的工商经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官营手工业作坊有的拥有工人数千名(如纺织业),每年开支以十万计;豪强如蜀卓氏、程郑、刁间等,雇用大批奴隶和平民进行生产,家财累计以万万计。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分工的细密,突破了奴隶主经济的桎梏,促进了商业交换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各国开始大量铸造各种钱币,以满足交换的需要;而过去的城邑,也逐渐成了交换的中心。西汉首都长安,有户八万,有口二十四万六千;长安城周围六十五里,有九市、十六桥、十二门,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番禺(广州)等,是当时的主要都会。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也发达起来了,陆路从河西走廓可通中亚、西亚,海路通过番禺同海外发生联系。总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秦汉国家的富裕和强盛。
  从政治上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作出新的改变。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各诸侯国割据称霸的局面。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经济的繁荣,又巩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地主阶级的专政。但是,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他垮台的条件。为了完成和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横征暴敛,破坏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严重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最后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王朝二世百亡。西汉王朝是在战争之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了整治这种残败的局面,刘邦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和继续削弱贵族割据势力的措施。对内轻徭、薄赋、缓刑;对外同匈奴和亲,同南越避免用兵。到汉武帝初,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景象。经过汉武帝五十多年的统治和开发经营,从经济到政治等多方面的改革,封建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西汉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也日益严重,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另一方是官僚贵族、商人、地主变本加厉地压榨农民,国家财政也加重了对农民的征收,在官府和地主的双重压迫下,不少农民盆困破产,至卖妻鬻子。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农民起义。西汉末年如此,东汉末年也是如此。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最后归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