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 9月严复在中央教育会发表《读经应积极提倡》的演说,去天津旭街附近的梨栈,看新购建的房屋(《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二百零五)
严孝潜
1913年6月1日(四月二十七),严复在日记中又记有:"学生在教育部过夜等见处长。"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4页)
今天严复在日记中还记有"闻张翼死。"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4页)
今天北京《宪法新闻》第八册"名人国宪谈"专栏,刊载有《严复君之宪法谈》一文,系摘登严复《宪法刍议》之主要观点。
1913年6月2日(四月二十八),今天,秦汝翼来见严复。姚梓方为孔教会来拜见严复。北京大学教习Cartwright来见严复"求荐批。"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4页)
严孝潜
1913年6月1日(四月二十七),严复在日记中又记有:"学生在教育部过夜等见处长。"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4页)
今天严复在日记中还记有"闻张翼死。"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4页)
今天北京《宪法新闻》第八册"名人国宪谈"专栏,刊载有《严复君之宪法谈》一文,系摘登严复《宪法刍议》之主要观点。
1913年6月2日(四月二十八),今天,秦汝翼来见严复。姚梓方为孔教会来拜见严复。北京大学教习Cartwright来见严复"求荐批。"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4页)
1913年6月10日(五月初六),严复写信给熊纯如,谈及"宋案"及南北纷争问题。
严复在信中讲:"自宋案、大借款二事发生以来,南北纷纭,至今未已。中央短处在平时矝有使令贪诈之能,……"并述及自身身体状况"复日来喘咳渐瘥,饮食亦较冬春间为进,但体力尚是劣劣,循是以往,当有起色,生病老死,时至即行,亦无庸为百草忧春雨耳。" (《严复集》第三册第610页)
严复在信中讲:"自宋案、大借款二事发生以来,南北纷纭,至今未已。中央短处在平时矝有使令贪诈之能,……"并述及自身身体状况"复日来喘咳渐瘥,饮食亦较冬春间为进,但体力尚是劣劣,循是以往,当有起色,生病老死,时至即行,亦无庸为百草忧春雨耳。" (《严复集》第三册第610页)
1913年6月15日(五月十一),姚永概的《慎宜轩日记》中,记有严复所作的《跋诗册》一文。(《严复集》补编第159页)
1913年6月16日(五月十二),天津《庸言》第一卷第14号,报导了严复与梁启超、林纾、夏曾佑、马其昶、姚永概、吴芝瑛等200余人发起组织孔教公会的消息。并刊登了严复的《癸丑上巳梁任公禊集万生园,分韵敬呈流觞曲水》诗四首。
严复后来在给熊纯如的信中说发起组织孔教会"仆亦被动而已矣。"
1913年6月16日(五月十二),天津《庸言》第一卷第14号,报导了严复与梁启超、林纾、夏曾佑、马其昶、姚永概、吴芝瑛等200余人发起组织孔教公会的消息。并刊登了严复的《癸丑上巳梁任公禊集万生园,分韵敬呈流觞曲水》诗四首。
严复后来在给熊纯如的信中说发起组织孔教会"仆亦被动而已矣。"
1913年夏,严复为陈伯严(三立)作有《寄散原》诗一首。(《严复集》第三册383页)
1913年7月
1913年7月6日(六月初三),严复又给时在上海的外甥女何纫兰写信。
严复在信中讲:"本夕正想写信,忽得儿初一日快信,慰情之至,舅咳嗽痰饮皆差,但梭闷损,幸能看书。本晚正读《李太白集》,极有神会,可惜儿不在此,不能共赏奇文耳。别后,诗确做有四五题,皆五古。文为震旦做一篇。余亦无他作也。吾本年必到北载河避暑,然俟儿归京始行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846页)
这封信是目前收集到的严复给何纫兰的最后一封信。
1913年7月12日(六月初九),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
1913年7月22日(六月十九),袁世凯下讨伐令,镇压"二次革命"。
1913年8月
1913年8月2日(七月初一),今天北京下大雨,严复在家。(《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8月4日(七月初三),严复给天津张珍午寄去严复所作《张珍午天津寄诗率答》诗一首。(《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8月15日(七月十四),孔教会代表陈焕章、夏曾佑、梁启超、王式通等上书参众两院,请于宪法中明文规定孔教为国教。
严复后来在给熊纯如的信中讲:此"呈辞乃高要陈氏(焕章)所作,不足呈也。"(《严复集》第三册第661页)
1913年8月19日(七月十八),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古今名童子有:项橐、甘罗;汉有黄琬、臧洪、司马朗、任延、张堪、杜安、黄香;唐有刘晏、张童子;宋有杨亿、晏殊、姜盖、蔡伯俙、曹芬;孝宗朝有女童林幼玉,特封儒人;金有麻九畴、胥持国;元有张秦山、陈元麟,张精篆籀,陈通性理。"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严复后来在给熊纯如的信中讲:此"呈辞乃高要陈氏(焕章)所作,不足呈也。"(《严复集》第三册第661页)
1913年8月19日(七月十八),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古今名童子有:项橐、甘罗;汉有黄琬、臧洪、司马朗、任延、张堪、杜安、黄香;唐有刘晏、张童子;宋有杨亿、晏殊、姜盖、蔡伯俙、曹芬;孝宗朝有女童林幼玉,特封儒人;金有麻九畴、胥持国;元有张秦山、陈元麟,张精篆籀,陈通性理。"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8月23日(七月二十二),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古读秘书者:汉有司马迁、刘向、扬雄、刘歆、班斿、班固、傅毅、曹褒、刘珍、窦章、黄香;晋、宋:左思、王俭、张缵;南齐:柳世隆;唐:魏征、虞世南、岑文本、褚遂良、颜师古、元行冲、阳城。"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8月29日(七月二十八),严复写信给张翼,想谋一职位"但得五百元月薪,自壬寅以来照旧支发"。(见《严复书法》第40贡)
但后来没有如愿。
但后来没有如愿。
1913年8月31日(七月三十),《宪法新闻》第十七册刊登了严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严复集》第二册第326页)。及《癸丑上巳梁任公禊集万生园,分韵敬呈流觞曲水》诗四首。
1913年9月
1913年9月1日(八月初一),张勋、冯国璋等部合攻南京,南京陷落,"二次革命"失败。
1913年9月3日(八月初三),上午,孔教会在北京国子监举行仲秋丁祭祀孔,由众议院议长汤化龙主祭。袁世凯特派梁士诒为代表前往献香。梁启超、王锡蕃、陈煥章及日本顾问有贺长雄等均与祭。会上,梁启超作《君子之德风》演讲,严复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演讲。
1913年9月4日(八月初四),北京《平报》对昨天的祀孔作了报导:会上"讲经为梁任公、严幼陵两名儒,梁讲《君子之德风》、严讲《民可使由之》"。
1913年9月5日、6日(八月初五、初六),北京《平报》连续两天刊登了严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演讲稿。
1913年9月1日(八月初一),张勋、冯国璋等部合攻南京,南京陷落,"二次革命"失败。
1913年9月3日(八月初三),上午,孔教会在北京国子监举行仲秋丁祭祀孔,由众议院议长汤化龙主祭。袁世凯特派梁士诒为代表前往献香。梁启超、王锡蕃、陈煥章及日本顾问有贺长雄等均与祭。会上,梁启超作《君子之德风》演讲,严复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演讲。
1913年9月4日(八月初四),北京《平报》对昨天的祀孔作了报导:会上"讲经为梁任公、严幼陵两名儒,梁讲《君子之德风》、严讲《民可使由之》"。
1913年9月5日、6日(八月初五、初六),北京《平报》连续两天刊登了严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演讲稿。
1913年9月上、中旬,严复在中央教育会发表《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说(《严复集》第二册第329页)。
严复在演说中竭力提倡读经:"……然则我辈生为中国人民,不可荒经蔑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之本原。……"
严复后来在给熊纯如的信中,又提及:"……读经自应别立一科,而所占时间不宜过多,宁可少读,不宜删节,亦不必悉求领悟,……"
严复在演说中竭力提倡读经:"……然则我辈生为中国人民,不可荒经蔑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之本原。……"
严复后来在给熊纯如的信中,又提及:"……读经自应别立一科,而所占时间不宜过多,宁可少读,不宜删节,亦不必悉求领悟,……"
1913年9月20日(八月二十),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谠报》第6期刊登了由严复、陈煥章、夏曾佑、梁启超、王式通联署之《孔教会请愿书》。
1913年9月21日(八月二十一),严复今天乘晚车到天津,看新屋。在日记中尚记有:"江姨风稍差,然是夕不睡也。"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严复去年6月11日在给朱明丽夫人的信中,曾提及"数日前李秀瑜来言,渠现约朋友数人,向日本领事批出地亩一块,每人赁用一亩,地租月费一十二元,用三千块钱,可造上海式五楼五底住屋一座,尚有余地。如此统计,地租钱利,每月约须二十余元,可以得一安居之所。闻林赞如等亦作如是打算,吾意亦极以为然。因现时政府实靠不住,大抵今年秋冬,恐当有乱,且此数年间,北京必非安居之所,眼前虽然安静,然时时可以出险,家乡又不可归,是以决然作此打算。李秀瑜说房子两月内可以造成,我昨已写信问之,请其的确回信,且看伊回信如何,再作道理。"后来,严复正式委托李秀瑜代为办理,现在新屋建成,特来天津看新屋,新屋位于日租界天津秋山街,现为天津和平区锦州道,"旭街附近的梨栈"。旭街即为现在的和平路,梨栈位于现锦州道和兴安路交口处的原天津市水果批发部,但目前已被全部折除。
1913年9月21日(八月二十一),严复今天乘晚车到天津,看新屋。在日记中尚记有:"江姨风稍差,然是夕不睡也。"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严复去年6月11日在给朱明丽夫人的信中,曾提及"数日前李秀瑜来言,渠现约朋友数人,向日本领事批出地亩一块,每人赁用一亩,地租月费一十二元,用三千块钱,可造上海式五楼五底住屋一座,尚有余地。如此统计,地租钱利,每月约须二十余元,可以得一安居之所。闻林赞如等亦作如是打算,吾意亦极以为然。因现时政府实靠不住,大抵今年秋冬,恐当有乱,且此数年间,北京必非安居之所,眼前虽然安静,然时时可以出险,家乡又不可归,是以决然作此打算。李秀瑜说房子两月内可以造成,我昨已写信问之,请其的确回信,且看伊回信如何,再作道理。"后来,严复正式委托李秀瑜代为办理,现在新屋建成,特来天津看新屋,新屋位于日租界天津秋山街,现为天津和平区锦州道,"旭街附近的梨栈"。旭街即为现在的和平路,梨栈位于现锦州道和兴安路交口处的原天津市水果批发部,但目前已被全部折除。
1916年7月8日的严复日记中有:"邓曼云来告政府决议,嘱急赴津。七奌半到津寓。" 的记載。说的是当日邓曼云来告诉他,政府已通过惩办帝制祸首决议,要他紧急离京赴天津躲避,此前,亲友劝其远避,林纾甚至涕泣以迫,严复皆以"俯仰无愧作" ,泰然处之。当天,经"家人强舁篮舆登车,始至天津暂避" ,当晚七奌半到达天津寓所。1916年7月14日黎元洪发表惩办帝制祸首令。严复没有列其中。8月17日,严复在天津寓所给冯国璋书,申述列名筹安会经过,于8月24日由天津回北京蛰居。在天津寓所住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这里所说的天津寓所就是指秋山街的梨栈。
1918年11月4日严复为三子严琥完婚,离京抵津,就是住在梨栈的,当时江姨娘位在这里,严复和三儿严琥、族侄伯勋於11月21日离津南下,在梨栈住了半个多月。
后来江姨太一直住在梨栈到1919年。当时,严璩因要在北京买房子,就把天津房子卖掉,将江姨太接往北京居住。
1918年11月4日严复为三子严琥完婚,离京抵津,就是住在梨栈的,当时江姨娘位在这里,严复和三儿严琥、族侄伯勋於11月21日离津南下,在梨栈住了半个多月。
后来江姨太一直住在梨栈到1919年。当时,严璩因要在北京买房子,就把天津房子卖掉,将江姨太接往北京居住。
1913年9月22日(八月二十二),今天是李春榆生日,严复在其弟李秀瑜家中,公祝春榆生日。(《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9月23日(八月二十三),今天严复到乌利文买别针一车。并到李秀瑜家,"公请春榆。"今天郑永昌来看望严复。(《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9月24日(八月二十四),严复今天到福利公司。今天子有来看望严复。表甥陈幼农来看望严复。林勗丞来看望严复。(《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9月25日(八月二十五),今天严复搭八点五分的早车回北京。所携带的"芦花未包好,为同行所屏,不能带也。"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回到北京后,严复当天就给熊纯如回信。
严复在信中说:"近得9月13日赐书,……鄙人愚戆,终觉共和国体,非吾种所宜。……来书谓'国家从此统一,社会从此康宁,失之东隅者,或收之桑榆'。此诚贤者望治之殷。自复观之,则甚不敢必,何则?前之现象,以民德为之因,今之民德则犹是也。……孔教会仆亦被动而已矣,呈辞乃高要陈氏所作,不足呈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611页)
回到北京后,严复当天就给熊纯如回信。
严复在信中说:"近得9月13日赐书,……鄙人愚戆,终觉共和国体,非吾种所宜。……来书谓'国家从此统一,社会从此康宁,失之东隅者,或收之桑榆'。此诚贤者望治之殷。自复观之,则甚不敢必,何则?前之现象,以民德为之因,今之民德则犹是也。……孔教会仆亦被动而已矣,呈辞乃高要陈氏所作,不足呈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611页)
1913年9月,在上海出版的《孔教会杂志》第1卷第8期刊登了严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
1913年10月
1913年10月1日(九月初二),杭州《教育周报》第20期转载了严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
1913年10月
1913年10月1日(九月初二),杭州《教育周报》第20期转载了严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
1913年10月2日(九月初三),严复《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说稿,被《平报》社取去。
1913年10月3日(九月初四),严复收到曹典球札函,索取《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说稿。
严复当即回复:"承札诵悉。讲稿昨被《平报》社取去,无以报命,歉仄歉仄,令弟惠论喜迟,已嘱门者为通,每日午时乃最便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574页)
严复当即回复:"承札诵悉。讲稿昨被《平报》社取去,无以报命,歉仄歉仄,令弟惠论喜迟,已嘱门者为通,每日午时乃最便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574页)
1913年10月6日(九月初七),两院组织选举会,袁世凯派遣军人到会,强迫投票,袁世凯乃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当天,严复写信给马相伯。
严复在信中讲:"……大总统不日受职,届时府中诸顾问礼节如何?大家如有成议,祈以数字示之,俾使还队观光,不胜心感!"(《严复集》补编第310页)
当天,严复写信给马相伯。
严复在信中讲:"……大总统不日受职,届时府中诸顾问礼节如何?大家如有成议,祈以数字示之,俾使还队观光,不胜心感!"(《严复集》补编第310页)
1913年10月10日(九月十一),严复出席了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职典礼。
1913年10月20日(九月二十一),严复回信给熊纯如,为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进行辩解。
严复在信中讲:"昨得十月廿日惠缄,经当事者发验过,而后交来。…………前者党人不察事势,过尔破坏,大总统诚不得已而用兵,……项城于国变日受职,各国同日承认,亦几天与人归矣。新组内阁,亦若有励精图治之倾向。吾辈处今,所谓得少便足,岂敢更作过分之望。教育部长汪君(大燮),亦自可人,静听所为,或有以厌国人之意。而恵书以私我之故,遽谓非仆不可,亦系过论,……仆年逾耳顺。又自改革以还,惊心动魄,真同南郭之槁木死灰,使之当任,必无所济,更何能执简以从诸公之后耶?……" (《严复集》第三册第612页)
1913年10月24日(九月二十五),袁世凯将海军部次长汤芗铭调离海军部,几天后,海军总长刘冠雄正式呈文袁世凯,要求任命严复为海军总长,自已改任次长。
刘冠雄(1858-1927),今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刘宅村人,1879年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第四届毕业生,时严复刚从英国留学返闽,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刘冠雄后被派往"扬武"号练习船练习,三年后,1882年被派往天津,任北洋水师"镇南"号炮舰管带,以后就一直在天津供职,其中在1886年,曾赴英国留学,毕业于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1888年学成归国,1889年又到天津,继续在北洋水师供职,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刘冠雄在天津期间,与时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因是只有几里路相隔的同乡,又曾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师生,交往比较深,他还曾到北洋水师学堂"深造"过。对严复很为敬重,认为严复是海军专才兼政治专家,故举荐严复出任海军总长,自已甘当次长做副手。但袁世凯并未接受刘冠雄的举荐,在11月3日,对刘冠雄的呈文作出批示:"据呈已悉,该总长洞悉海军情形,勋劳懋著,倚畀方殷,所请断不准行。"
刘冠雄(1858-1927),今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刘宅村人,1879年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第四届毕业生,时严复刚从英国留学返闽,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刘冠雄后被派往"扬武"号练习船练习,三年后,1882年被派往天津,任北洋水师"镇南"号炮舰管带,以后就一直在天津供职,其中在1886年,曾赴英国留学,毕业于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1888年学成归国,1889年又到天津,继续在北洋水师供职,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刘冠雄在天津期间,与时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因是只有几里路相隔的同乡,又曾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师生,交往比较深,他还曾到北洋水师学堂"深造"过。对严复很为敬重,认为严复是海军专才兼政治专家,故举荐严复出任海军总长,自已甘当次长做副手。但袁世凯并未接受刘冠雄的举荐,在11月3日,对刘冠雄的呈文作出批示:"据呈已悉,该总长洞悉海军情形,勋劳懋著,倚畀方殷,所请断不准行。"
1913年10月30日(十月初二),严复今天会晤了吴少莲。(《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11月
1913年11月1日(十月初四),《庸言》第1卷第23号刊登了严复《游龙华寺》诗一首。
1913年11月1日(十月初四),《庸言》第1卷第23号刊登了严复《游龙华寺》诗一首。
1913年11月17日(十月二十),严复给熊纯如回信,告以国民党人为袁世凯所遺散,并委托定造毛笔三十支。
严复在信中讲:"昨得尊处十月廿五日所发书,具悉种切。…………比者国民党人已为政府所遣散……但愿大总统福寿康宁,则吾侪小人之幸福耳。……但有托者,前熊季贞为我定造花文奎湘笔二三十支,皆精纯园健,上手便熟,而不易败,得用六七年,今行罄矣。为此特托吾弟,如有便,可更嘱造三十支,……" (《严复集》第三册第613页)
1913年12月
1913年12月16日(十一月十九),严复宴请家庭教师金子善。送金子善回家渡假。(《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12月16日(十一月十九),严复宴请家庭教师金子善。送金子善回家渡假。(《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12月17日(十一月二十),严复又宴请沈涛园等。(《严复集》第五册第1515页)
1913年12月,严复撰有《阎清真妻王氏墓志铭》(《严复集》补编,第160页)
1913年年底,严复结识了德国音乐家卫西琴,开始翻译《中国教育议》。
卫西琴,是一个德国音乐家,崇拜中国文化,于1912年来到上海,发现当时中国人从服饰、建筑、到教育、音乐正处处盲目摹仿西方,中国的固有文化和精神却无处可寻,也无人可问。过了一段时间后,他非常失望地离开上海赴日本,半年后再度来华,在北京住了三个月,于1913年底,买好船票准备离开中国。刚好在此时,他结识了严复,他向严复倾诉:他的论著足以救一国之危亡,可惜在中国末获知音,他曾委托上百位译手将自已的著作译成汉语,却无人达其意旨。初闻其言,严复颇为惊疑,问他究竟带来什么大作,卫西琴便以自已摧带的三四种著作相赠。严复起初并没在意,一天偶然读其作的《中国教育议》,发现卫西琴非常推崇孔子,竟是一位洋知音,便致函卫西琴,表示愿意翻译他的著作,将他畄下来,开始翻译《中国教育议》,并为他提供生活费。
1913年年底,严复结识了德国音乐家卫西琴,开始翻译《中国教育议》。
卫西琴,是一个德国音乐家,崇拜中国文化,于1912年来到上海,发现当时中国人从服饰、建筑、到教育、音乐正处处盲目摹仿西方,中国的固有文化和精神却无处可寻,也无人可问。过了一段时间后,他非常失望地离开上海赴日本,半年后再度来华,在北京住了三个月,于1913年底,买好船票准备离开中国。刚好在此时,他结识了严复,他向严复倾诉:他的论著足以救一国之危亡,可惜在中国末获知音,他曾委托上百位译手将自已的著作译成汉语,却无人达其意旨。初闻其言,严复颇为惊疑,问他究竟带来什么大作,卫西琴便以自已摧带的三四种著作相赠。严复起初并没在意,一天偶然读其作的《中国教育议》,发现卫西琴非常推崇孔子,竟是一位洋知音,便致函卫西琴,表示愿意翻译他的著作,将他畄下来,开始翻译《中国教育议》,并为他提供生活费。
1913年12月或1904年初,严复还给熊纯如写了三封信,但未署日期。
第一封信严复写道:"所示民生困苦,殆不独赣中为然,……为今之计,则世局已成,虽圣者亦无他术,亦惟是广交通、平法政、勤教育,以听人人之自谋。……" (《严复集》第三册第614页)
第二封信严复写道:"别后既不入政界,便无所事事。而文字之债亦复山积,又如秋后落叶,扫尽又来。昨梁任庵书来,苦督为《庸言》报一通论,已诺之矣。……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严复集》第三册第614页)
第三封信严复写道:"吾弟在赣主持教育,所论以师范为重,诚为知本之谈。但此举为广造善因,抑或流传谬种,全视培此师范者之何如,不可不审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615页)
第一封信严复写道:"所示民生困苦,殆不独赣中为然,……为今之计,则世局已成,虽圣者亦无他术,亦惟是广交通、平法政、勤教育,以听人人之自谋。……" (《严复集》第三册第614页)
第二封信严复写道:"别后既不入政界,便无所事事。而文字之债亦复山积,又如秋后落叶,扫尽又来。昨梁任庵书来,苦督为《庸言》报一通论,已诺之矣。……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严复集》第三册第614页)
第三封信严复写道:"吾弟在赣主持教育,所论以师范为重,诚为知本之谈。但此举为广造善因,抑或流传谬种,全视培此师范者之何如,不可不审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615页)
本年间,严复给熊纯如写有八封信。信中除一些私事外,还向熊纯如交流了自已对当时政局的一些看法,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多了解到当时严复的思想状况。但这只不过是个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而已,并无什么社会影响。
1913年间
1913年间,严复撰写发表的文章有:
《论中国救贫宜重何等之业》(《严复集》第二册第295页)。
《说党》(《严复集》第二册第298页)
《进化天演》(《严复集》补编第134页)
《救贫》(《严复集》第二册第319页)
《思古谈》(《严复集》第二册第322页)
《宪法刍议》(《严复集》补编第148页)
《与<宗圣汇志>杂志社书》(《严复集》补编第309页)
《论国会议员须有士君子之风》(《严复集》第二册第324页)。
《跋诗册》(《严复集》补编第159页)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严复集》第二册第326页)。
《读经当积极提倡》(《严复集》第二册第329页)
《阎清真妻王氏墓志铭》(《严复集》补编第160页)
1913年间,严复撰写发表的文章有:
《论中国救贫宜重何等之业》(《严复集》第二册第295页)。
《说党》(《严复集》第二册第298页)
《进化天演》(《严复集》补编第134页)
《救贫》(《严复集》第二册第319页)
《思古谈》(《严复集》第二册第322页)
《宪法刍议》(《严复集》补编第148页)
《与<宗圣汇志>杂志社书》(《严复集》补编第309页)
《论国会议员须有士君子之风》(《严复集》第二册第324页)。
《跋诗册》(《严复集》补编第159页)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严复集》第二册第326页)。
《读经当积极提倡》(《严复集》第二册第329页)
《阎清真妻王氏墓志铭》(《严复集》补编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