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老师


 苏格拉底老师

2019-2-26

苏格拉底是位老师,不过他没有编制,没有工资。

苏格拉底自誉为“雕刻师”和“接生婆”。他的父亲是真正的雕刻师,也就是石匠,将石头雕刻为艺术品。苏格拉底作为雕刻师,雕琢的是人的思想。他的母亲是真正的接生婆,将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而苏格拉底接生的,是人的知识。

理解苏格拉底“接生婆”的比喻,需要了解他的认识论。

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有两种理解的思路,一是理性主义,二是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是唯物主义者普遍接受的认识论,也是我们大家所认同和熟悉的。它的历史很早,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是经验主义者。不过,理性主义在认识论领域奠定主流地位,是启蒙之后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培根(1561-1626),洛克(1632-1704)等人,都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经验主义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实践。经由实践,形成知觉和感觉,积累为经验,再升华为知识。如洛克所说,我们的心灵原本是白纸,经由实践,上面填充了知识。这就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白纸说”。

在启蒙之前,理性主义是主流的认识论。认识论中的“理性”可不是现代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人所具备的成本收益分析能力的那个“理性”,它指的是人天生具备的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人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理性,这是上天对人的厚爱,给人的一种特殊的赐予。在这种认识论中,人的知识是天生的,先天的。后天的认知活动不过是将这种前定的知识激发出来,引导出来。苏格拉底持有理性主义的认识论,跟他“生命循环”的观念有关。

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我们的生命是循环的,有前世,有现世,有来生。我们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身上已经携带着前生积累的知识。不过,这种知识是潜在的。在被开发出来之前,我们是懵懂的,并不了解我们有什么知识,有多少知识。如何将人潜在的知识开发出来呢?教育!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教育就是回忆”;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开导他,启发他,帮助他将潜在知识激活,使其显现。这个工作用“接生”来比喻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他说自己是知识的接生婆。

听起来玄乎,是因为我们接受的是经验主义认识论;而且,经过长期的熏陶,我们已经将经验主义看成是唯一的认识论。柏拉图证明,理性主义认识论是实际存在的,可验证的。他讲过苏格拉底唤醒一个牧童的几何知识的故事。那个牧童是从没接受过任何几何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的,通过苏格拉底的启发,诱导,挖掘,开示,那牧童发现自己的头脑被打开,几何知识像泉水一样汩汩涌流。

苏格拉底启发和开导学生,唤醒他们知识的方法,就是讨论或辩论。苏格拉底的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提问-回答-否定-更正-否定……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苏格拉底总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否定,迫使学生寻找新的答案;再次回答,再次否定……

苏格拉底问:什么是正义?

回答说:正义就是借人东西要归还。

苏格拉底接着问:你借了朋友一把刀子,现在你朋友疯了,找你要回刀子,准备杀人,按照正义的要求,应该归还吗?

学生只能回答:不能归还。

苏格拉底说:这么说,正义的要求就是借人东西不归还了。

……

我读柏拉图讲苏格拉底“教学”的故事,感觉一点不轻松。他似乎在在恶作剧,有意为难别人,同时显示自己的博学。他之所以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有罪,与他的这种“教学”方式有关。他总是在辩论中让人难堪,让人颜面扫地。人们害怕遇到他,陷入他设下的陷阱。

其实,苏格拉底这样的辩论或者教学,是一种知识探索的过程。在他们的时代,人类的知识积累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苏格拉底的这种论辩,其实是在引导人们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

苏格拉底问什么是正义的时候,学生的回到都是具体的现象的正义,而苏格拉底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正的正义,一般的正义;不是正义的表象,而是正义本身。苏格拉底将这个真正的正义,叫做理念,而学生回答的各种现象的正义,则只是理念的正义的映像。老师一次又一次否定学生回答出来的正义的映像,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正义的理念。

这样一个知识的探索过程是艰难的,对于被质疑和否定的对象来说是难堪的。但是,对于知识的形成和获得来说确实必要的,只有在反反复复的否定之否定中,理念才会从学生的心目中浮现出来。

有人说苏格拉底是位巫医。他以语言为医术,疗治人们思维的疾病。我们认知上的局限或缺陷,很多情况下是与对对象的不当理解有关的。我们的思维往往会被概念所束缚,而这些概念可能是有缺陷的,不适当的,这会导致我们对事物得出有问题的认识。比如,我问学生什么是利润的时候,得到的答案经常与“剥削”联系在一起。这样说并非不对,但不恰当,至少是没有抓住“利润”概念的核心。这样理解的危害还在于,我们可能过分依赖情感或者情绪,而将理性放逐了。毕竟,经由长期的熏陶,我们已经赋予利润——剥削强烈的阶级情感了。

苏格拉底是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真理探索者,他的精神让人钦佩。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有职业的教师,就是以传授知识获得收入的人,他们被叫做“智者”。我们知道那位被誉为“预测学”创始人的泰勒斯(前624-546年),就是一位智者。他不仅以预测和投资赚钱,还以传授知识挣钱。在《理想国》中跟苏格拉底讨论正义的那位塞拉西马柯也是一位智者。

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他传授知识是不挣钱的。苏格拉底认为,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中,教育者应该始终保持独立和自由。如果老师对学生收费,就是出售知识;既然是出售知识,就得服从于购买者的要求,根据购买者的意愿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这样,教师的独立和自由就丧失了。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索真理,传授知识,但他却不以此维生。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却一点也不在意。能够让他跟人聊天,行使一位真正的教师的职能,他的生命就有价值了。

他在监狱中都在行使教师的职能,一直到喝下那杯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