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将现象的评说


/周涧

       近两天看到网上有提问: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喜欢麻将?

       有人回答“世界上最好赌的民族”。笔者认为这种回答太过偏激。

        “赌性”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几千年“重义轻利”的农耕社会岁月中,“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社会民众的处世行为。

       作为娱乐游戏,麻将最初属皇家和王公贵胄闲逸时的消遣玩品。如果像有人说的,是“想方设法把你的钱用合理的手段变成我的”,这纯属是不合情理的戏言。因为在这个极富大贵的阶层里,最不缺的就是钱。

       至于麻将游戏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为全民聚欢的“博戏”,这其中虽有“利欲”驱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其他含义的人文因素。

       笔者由于近几年创意研究“中华和文化牌”(简称:中华和牌,技术名称:天地人和麻将牌)及“中华节气文化牌”(简称:中华节气牌,技术名称:二十四节气麻将牌)缘故,所以对麻将文化还是坚持从积极意义的角度去认识。

       如果从理论的角度来阐述,在笔者撰著的《中华和牌创意研究》(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月出版)这本图书中,已收录了《麻将规则与人生哲理》《麻将牌游戏中的“和奕”哲学》两篇文章。

       但在此文回答“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喜欢麻将”的提问,只是以比较“俗意”的看法作一简略表达:

       第一,中国人爱热闹。虽然中国象棋、围棋都是竞奕类智趣游戏,但二人对弈太冷清,远不如四人聚欢的麻将气氛热闹:不仅有哗啦啦的悦耳洗牌声,还有“吃、碰、杠、胡”的响亮呼叫声,甚至还伴有同桌麻友的嬉笑调侃闲聊声。一张麻将牌桌其实就如同一个江湖场,凡江湖之地就是热闹之地。

       第二,中国人爱交朋友。打麻将生人可以打成熟人,熟人可以打成好友。麻将游戏参与人多,交友边际自然就大。牌桌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即便新来的麻友也可以混个脸熟,往往个人或家里有什么急难的事儿,找熟人帮忙自然会比较方便一些。

       第三,打麻将就图个乐。打麻将不仅练脑,而且还有带“彩”的刺激,符合人性的内心欲望。

       第四,打麻将不需要太高深的技术。因为麻将的输赢既在于技术也在于运气。人人都可以成为赢家或输家。所以,不管生手熟手都可以上桌“搓它一盘”,玩家的群体自然就壮大了。

       第五,打麻将的输赢结局非常符合中国人的达观心态——“尽人事顺天命”。不是因为你精心组合了一手好牌就会胜券在握,输赢总在自摸或他人出牌的不可预料中。没有常赢也不会常输,风水轮流转。所以,麻友们总是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下一局,希望总在前头。于是“乐此不疲”就成为中国麻友群体的一种大概率现象。

       关于麻将现象的评说,见仁见智,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见解。但麻将本身并不在意世人一直以来的是非争论,在21世纪的今天,它依然以自己的旺盛生命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