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真理之问
95章 真理之源——源头真相何在?
(原作于2018年1月1日,原标题已改动。)
何谓真理?按照《实践论》首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之含义来确认真理的简单定义,它是指“人的正确思想”或“正确认识”。
但,由于世间不同人群对“人的正确认识”并非持有共同立场和共同利益观,因此对“正确认识”的认可度必然存在立场差异。如若排除主观立场来判断何谓真理,其含义是指:凡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就是真理。其中,崇高真理涵盖的客观实际更深远更广阔;反之,所得到客观认识则一定存在对应客观实际的狭隘与片面。
不论对应客观实际是深远广阔还是狭隘片面,“存在即合理”的真理价值观难以否认。但要提醒:“存在即合理”只包含“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不包含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方向的合理性。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在此区别为:前者死守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后者既立足现实存在也着眼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方向使之互动。
那么要问:真理究竟从哪里来?真理之源何在?
真理,最初来源于人的自发感知,之后来源于人的自觉实践。作者在《智慧论》中着力阐述了“物质与意识”二分对等关系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现实社会诸多对应关系的单纯组合和多向性组合的关系,也描述了基于“二分”的对等对应关系可实现数字化运算的逻辑性。这,是否就是辩证逻辑的全部?经过近年研究之结论:不是。
人脑发达程度在进化演变,人类的知识积累在增长提升,辩证逻辑基于“二分”的组合关系将不断拓展。同样,真理之源也存在源头接续和新源开拓的互动。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是:真理之源并非单纯来自独立“二分”组合之对应关系实践及其先后顺序。进化发达的人脑所把握的的真理,来源于两组辩证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这两组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之于“实践与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在此之前,唯物辩证法阐述过基于“二分”的单独组合及其对等状态中其中一方与他方的对应关系,尚未很明确同组“二分”关系其实也与另一同组的“二分”关系存在着共生实践作用力的互动关系尤其是真理之源的变迁和发展。两组“二分”互动的通俗解释是:“自发感知而顿悟”与“自觉认识而实践”的互动关系,其所包含的哲学理念非此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概念认知所能精准概括。
人类最初世界观所含真理来源于“人的自发感知”
人类意识的起源(包括简陋世界观及方法论的起源)均源于人的自发感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第一原则。贝克莱的“存在即感知”是错误的,但,强调真理源于感知则严格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则。因为“存在”与“真理”分属于客观与主观。但凡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感知与否而存在或不存在。真理则不同,这种属于主观醒悟的判断则必须通过对客观存在的感知才能获得。
在人类意识起源之初直到文明史灯火缓慢发光的漫长阶段中,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所含真理均源于“人的自发感知”。人的自发感知非同于“人类实践”拥有认知指向的自觉性,“人的自发感知”其所获得的真理大都相对单纯、简单和自然。比如:感到炎热、感到寒冷、感到饥饿、感到恐怖;感觉月夜爽朗、感觉阳光温暖、感觉日落天昏、感觉日出天亮;感觉苍天不老、天时交替、昼夜轮回……简单真理的起源与人类意识的起源遵循同一机理,均源于“物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即“人的自发感知”结果。
远古人世界观的起源与上述同理,人类简单价值观人生观起源也与上述同理。以数千年前的一句至简至短的古语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属于世界观,指的是日月星辰运行不止的恒定现象。这对古人来说并非属于自觉探索结果,而是在自发感觉中产生的意识。有“世界观”才有价值观和人生观。你瞧那个不畏天荒地老的“老天爷”尚且前行矫健,作为君子就不应该消极懈怠停步!“君子”是尊者的自我价值观,既然是君子,就应该模仿天行健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很早的人生哲学)。
古人通过自发感知而感悟到的“天行健”的世界观,在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中被准确表述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无限的”两句话。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恭敬为崇高真理。
从意识起源规律中可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相比“存在决定意识”更符合对真知的客观的自然获取之真相。而社会存在,则包含假象谎言和不公平非正义的恶为存在,其所决定的意识不可能都在真知或真理范围,更有反真知反真理内涵。就真理产生的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述的“物质与意识”的正确对应关系,毫无疑问是真理的自然源头。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点的历史唯物论恰恰也是从真理自然源头延伸的。
人类先进群体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更有亲切感,对“存在决定意识”则应始终保持审慎和克制,不使它成为放弃崇高真理的借口或滋生贪欲杂念的理由。可以想见,那些杰出科学家为什么在各自研究物质运动特征时能专注投入、心无旁骛,能做到宁静致远?因为那是置身于自然的、客观的“物质与意识”的互动关系中,这种关系往往就是一个获取真知的纯粹过程。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不再是一个纯粹过程。置身于后种环境中人若无坚定信仰和信念,其内心将难敌各种诱惑、难得片刻宁静。
我们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真理。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是正视现阶段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也绝非是机械唯物论者。“存在决定意识”是指导人们面对现实的真理,并非是指导社会发展方向的真理。一方面,承认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看到社会存在的作用力类似“污点证人”,它既可以提供有价值证据照亮现实,也在决定人的意识方面将难免促成“假丑恶”,因为“污点证人”非高尚和纯洁。
若想寻找意识的干净源头,请对辩证唯物论原理多一点尊重。如果因“存在决定意识”也是真理,而不尊重辩证思维原点,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容易分裂,多数人的世界观将止于“社会存在观”。心浮躁乱象生。高等院校的哲学家思想家有无同感?
为什么人类社会部分真理会高于后来的实践之权威?
因为人的自发感知相对于自觉实践发生时间更久远,因为辩证唯物论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相比之后的“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这两种真理之来源,前者,作为自然之源创造文明史更久远。真理的自然之源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真理来源的第一阶段是“人的自发感知”。这一阶段类如长江三江源头,它既是真理源头的“标志”,也充分揭示出人类社会最初之真理来源的简单和纯净。恰恰这一阶段又是很漫长的原始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没有谎言、没有虚伪、没有利益差别、没有等级观念,也很少有深度疑惑、或因疑惑而产生的自觉探索实践。人类凭借自发感觉获取真知——这种“自发感知”包括非自觉的耳濡目染和环境熏陶的潜移默化,及至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的顿悟,比如:类似“天行健”的世界观人生观感悟。
现代人有理由相信类似“天行健”的世界观及其由此而生的人生观,属于远古人在昼夜轮回的环境熏陶中产生的顿悟,属于自发感知。其真知渊源并非始于有文字记载的“天行健”之后。《智慧论》推算远古人口口相传文明史当以百万年来计,只不过无文字照亮的历史令后人考察不便。显然,数千年前有文字记载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崇高真理,也包含那位古代才子对人生价值的灵感生发,属于奋斗的人生观之醒悟。
真理来源的第一阶段其所产生的真知灼见多数很质朴、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大概指的是远古人悟出的那些至简真知,或为后来的古思想家挥毫生发的谚语警句之类。如果有现代热心人把这些源远流长的真知灼见汇总起来,你会发现真理来源的第一阶段所产生的崇高真理虽然不多,却在自始至终影响和驾驭人类社会后来的认识与实践方向。
与人类意识起源遵循同一机理而被感知的真理,经历了漫长时间筛选且被一代接一代认可下来、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及至后来即便有人对某些远古真理产生疑惑,或依赖自觉探索实践检验过,但最终不该动摇的终究不可动摇。
真理来源的第一阶段依靠非自觉的耳濡目染和环境熏陶即可在顿悟中积累真理,而实践,则必须是有深度疑惑、有方向选择、有自觉意识导向的真理之源。恰恰是此一原因才使人类社会部分真理可先于或高于、或能影响、或能驾驭人类后来的实践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体现为“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如今是否可以补充一句:在真理之源的变迁和发展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第一性的,“认识与实践”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第二性的。辩证唯物论的发展绝不能因为有了眼前的真理之源之变迁,而忘记甚至要抛弃原有的思想根基;绝不能因为“实践”作为现实真理来源的高级选择和必然选择而忘记了源于第一阶段的部分真知灼见的崇高与自然。
实践,自发生之日起即存在意识的能动性做先导。“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先,“认识与实践”的互动推进在后。也是由于自发感知在先,自觉的探索实践在后,所以,人类的实践始终存在被人的意识所引导所制约的实践方向的选择问题。
关于实践的起源——人类何以会进入真理来源的第二阶段?
辩证唯物论在发展中必须问:实践,起源于何时?起源于人的意识产生之后。因为实践的起源与少数杰出人物自觉的探索对多数人的引领直接相关。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起源于生存与生存条件改善需求。此时生产力低下,全人类只有一个专业,即“眼前生存和生存条件之专业”。有专业有专攻才有自觉的探索实践。那时实践探索的眼界十分狭隘,人之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更广泛领域的真理探索并不在人类实践范围。
不过,这毫无妨碍更广泛真理之源——在人类有了第二阶段起步即自觉的探索实践后之于第一阶段的——自发感知对真理的顿悟式获取。非自觉的耳濡目染和环境熏陶的潜移默化及至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顿悟,相比自觉探索得来的真知来得更早也更广泛。而且,必须坚信一个真理:在环境和时空轮回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真理之感悟,最容易与环境与大自然构成和谐交融的世界观,比如“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天人合一”理念在辩证唯物论中被表述为“尊重顺应客观规律”。类似“天人合一”的自发醒悟,也常常是人的意识深刻对应了客观世界的本真,可深刻印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之哲学原理。
但凡人脑中与环境与自然已构成相互交融的那些真知灼见,也会演绎出人类的某些恒久难变的自发行为。对此,不论你是否曾经威严强调过:让“它”也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一概不因此放弃对人脑的主宰。哲学,绝不因为社会已进入真理之源的高级阶段而忘记了真理之源初级阶段的本原和基石。
更广泛实践是如何起源的?当远古人依赖“人的自发感知”积累起日益增多的简单真理时,人类社会的深度疑惑也在与日俱增。包括:人从哪里来?地球是否宇宙中心?人的命运何以不同?是上天注定人的命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一切,若是单纯依赖“人的自发感知”已显然不能获得真知灼见,于是,才有了更广泛更深度的探索实践。
实践的起源是否还另有背景?有的。当社会出现群体利益分化和人与人等级差别后,掩盖不公平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谎言虚伪也陆续产生。此时,除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继续决定人脑感知真理外,社会存在的光怪陆离、贪念邪说、各种假象和各种巧取豪夺也在决定人的意识。恰在此时“存在决定意识”的真理已然具备条件占据学者的思维支撑点。于是,人类社会各种理论之源头出现了清浊交汇局面,真理与谬误、崇高真理与狭隘理论并存于社会知识体系中。究竟谁是谁非?不得不敬重实践之权威。
从实践的起源中,人们可以全面深刻理解实践的特征:其一,它是为人类感知事物的深度疑惑而起源的。其二,但凡人的实践探索或实践活动都是自觉的行为过程,是有预先探索方向和检验方向规定的行为过程。其三,实践检验认识与理论的真伪过程必须经历一个周期,它必须走完至少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周期过程。
相比较,在没有虚伪、谎言和深度疑惑的真理之源所处的第一阶段——“人的自发感知”阶段,可看出第二阶段人类所面对的真理之源已经不再单纯、不再朴素、也不再自然清澈,但却必须和必然!毛泽东的《实践论》之所以对哲学贡献卓著,正是因为透彻阐述了人类进入第二阶段真理之源的必然选择和客观态度。他首创的获取并检验真理的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全世界应该共同尊重的不朽的真理。这个公式深度反映了第二阶段真理之源不同于第一阶段真理之源的复杂性、深刻性和曲折性。
把上述论点概括为两句话:真理之源的第二阶段没有真理之源第一阶段历史久远。真理之源进入第二阶段的卓越思想理论贡献者——毛泽东当之无愧。
(2018年12月31日加注:哲学能否把“人类的实践”界定为非自觉过程?不能。又理所当然,如果把“实践”界定为有意识主导的过程,就必须承认“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产生于人类意识起源之后,即产生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之后。)
真理之源进入第二阶段后与第一阶段是并存互动关系
在意识起源进程中,当人类意识进入到自觉概念积累阶段,原有的意识其所包含的简单对应的“指向义”功能,将缓慢演变成复杂而系统的概念反应功能,“物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也缓慢升级为“认识与实践”或“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
人类的“认识”,它是“意识”简单对应指义的提升,是基于“意识”的核心功能演变而来的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反应”之指义。“认识”包含认知指向和认知结果两个理论层面。毛泽东最早从理论上确认正确的认识与实践关系甚密。当然,“认识与实践”过程始终伴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前提、为创新突破口。
自人类意识起源后,人脑功能进化、演变、遗传到现代,其所不变的特征是什么?所有人,只在自己专业和兴趣专攻方向领域,他才会有自觉的探索实践,而在更广泛领域,他们依然保持着远古人那种自发感觉习惯。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真理来源第二阶段后,最早发生的第一阶段真理之源,其生态仍然在延续,且自始至终伴随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第二阶段真理产生之源的曲折过程之中。
首先,那些经过数万年(可考的数万年,实际纪年尚无定论)的传承,并且是一代接一代不弃不离的真知灼见,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含真理,始终对实践方向和探索方向的价值取向及选择起先导性乃至决定性支配作用。
其次,在自觉的“认识与实践”互动中,人脑自发感知功能继续通过感知具体事、具体人、具体现象以加深对实践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人的自发感知或突发的灵感在被融入有自觉方向的实践过程后,它将成为“实践”经验的一部分。
其三,“认识与实践”互动过程本身离不开从简单事实、从直观感觉一步一步进入到有思想深度、有逻辑深度的真理发现。因此,认识与实践的互动过程实际上自始至终绕不开真理来源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并存与互动的作用力。
其四,新实践历来起源于少数人或是由少数人引领的探索过程。期间,但凡有思想深度和逻辑深度的真理发现皆为少数人之才干,绝大多数人置身于非专业实践洪流中仍是以自身感觉来感知实践过程所检验的真理并由此认可真理。
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应当仔细研读习近平的治国理政著作,他对少数高级领导人的讲话,道理深刻逻辑严谨,而在引导这些少数人去如何面对广大民众诠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时,这位政坛杰出哲学家则始终在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拥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深厚涵养,其辩证唯物论基本功十分扎实,所以不乏娴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天才禀赋。他的著作已流传到世界各国,不过,学到他则需要有与他相同的世界观。把少数人在自觉实践中获取真理且有深度的理性思考,与广大民众在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非专业的自发感觉紧密联系起来,让人类第一阶段真理之源与第二阶段真理之源互动起来,是习近平的创造发明,是唯物辩证法的新时代特征。
人类的真理之源将会不会再迎来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答案是:会的。目前人类社会继真理之源的第二阶段探索实践之后,第三阶段的真理之源也在崭露头角。第三阶段真理之源是指:面向深空深海深地层和微观领域的人工智能探测。人体人脑的感知功能无法企及的领域将被人工智能机器的感应功能替代。眼前,人工智能探测还处于人类真理之源第一阶段即“人的自发感知”的替代阶段(对智能机器,可不称谓“自发感知”而称之为“自动感应”然后“自动传输”)。
虽然,人工智能探测有明确的探测方向,但是,哲学家们依然不可武断地判断:它目前已经有条件充分对应“人的自觉实践”过程。它的自动感应与人类真理之源第一阶段相仿,多数环境下仍类似于远古人一样属于“随机感应”,远不如科学家们亲临现场动手动脑的那种智慧。人工智能探测是人类真理之源第一阶段的替代和延伸,抽象机理相同。
比如,至今为止无一台智能机器有能力跟随光粒子产生的太阳源头一路狂奔去检验光粒子走完全程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能否经历一个对光粒子真相识别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否定之否定”深度验证?所以,眼前只能认定真理之源第一阶段有了部分人工智能“替代”。即便如此,也要展望真理之源第四阶段或可迎来。
辩证唯物论须跟进时代丰富和发展。你看:真理之源先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接着有“认识与实践”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跟进关系;如今,又出现“人的自发感知”与“机器自动感应”的互动跟进关系;再接着,有无“人的自觉实践”与“机器全程探索”的互动关系?
或者问:真理之源从第一阶段走到第二阶段,眼下又出现新的阶段和可能的新阶段……“真理之源头”伴随人类进步是日益繁杂了,如此,把握人类检验真理的实践方向和过程是否也越来越难?其实,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难。当前中国,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行为指南也不难。
这是因为,真理的发展和扬弃始终是朝着有利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既定方向推进的,也是朝着尊重客观、顺应客观的方向推进的,一些属于正确世界观的真理将历经千古不会被动摇。你可以学习习近平用新时代思想补充真理、深化真理,在创新中丰富和发展真理。但你如果想颠覆原点实属妄想。把握好正确世界观所含真理,也就牢牢把握了检验何种真理的正确的实践方向选择。
此外,不论真理之源发展到任何阶段、复杂到何种程度,少数杰出人物在探索实践中对自己新创真理有思想深度、逻辑深度的确认,概不能取代多数人习惯于遵循真理来源第一阶段的自发感觉来认可真理,这是不变定则。换句话说,真理之源不论如何变迁和发展,均是以“物质与意识”和“认识与实践”两组辩证关系的并存和互动为基础。马克思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相互关系将永远是探寻真理、把握真理的指针和依据。
《智慧论》以大量篇幅阐述意识的起源,为的是重新确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之基石。真理之源变了,哲学原点不会变。我们学完《实践论》还必须重温辩证唯物论原理。不论社会存在多么复杂,切莫忘把真理之源两盏明灯同时点亮!